文献阅读几乎贯穿了整个研究生活。我们先对文献做一些基本的分类:中英文论文、中英文书籍、专利、PPT和文档,以及各种申请书(比如最近刚结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
中英文论文
阅读英文论文首先是对正常英文水平的体现。其实客观上讲,英文论文通常有着较为简单的语法结构, 绝大多数的阅读者,存在的“看不懂”的问题,一是单词不认识,二就是因为文章说的知识自己不知道。好比作者去年刚回实验室,接触到的行为识别和机器学习领域各种专业知识比如滑动窗口、傅里叶谱密度等等,瞬间感觉自己不能毕业了。其实这是好事。你会发现你遇到不会的问题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懂了,印象会非常深刻。
不过,对于初学者,不建议刚来就对每篇文章每个东西彻底弄明白。因为你没有这么多时间。涉及到相关领域知识,能请教别人最好,否则,上网Google,看最简单的例子最原始的道理,知道大概即可,只要不妨碍继续阅读即可。切记千万不要刨根问底,否则你会在每一篇文章里越陷越深。只有过一段时间,自己各方面知识更进一步了,方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个阶段之前,我称之为广度阅读。广泛攫取最新的知识,去触发自己可能的研究点。一个好的点子,有时候比方法更重要的。
广度阅读后就是深度阅读了。这个阶段则是要求对文章的方法了然于胸,否则自己不可能找到文章的不足,也就谈不上提高了。这个时候再去看作者、作者导师之前的研究,也就易如反掌了。初学者切记,一定要先广后深。
阅读中文论文有一个好处就是,特别容易看。其他的,该怎么来怎么来即可。
中英文书籍
到了研究生阶段,真没有彻头彻尾去学习一本书的时间和精力了。这里要切记,专业相关书籍,精度一两本薄一点、经典些的即可,剩下的绝大多数,请把它们看作工具。用时当字典查即可。千万不要“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你要想,一本书,从构思,到写作,到校订,再到出版上市,这中间经历的时间往往长达数年,也就意味着,你拿到的书,已经过时了至少数年。所以,把它当工具即可,千万不可当圣经。数年对很多学科来讲都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深度学习在计算机领域真正流行起来也不过6年而已。要想看最新的材料,请Google。至少Google的索引和网络上的东西永远是最新的。
专利
上一帖说过了查中文和英文专利的方法。这里说怎么看。很幸运我们基本上不会经常看专利,往往在需要写专利时需要进行检索,才会去网上看。看专利的方法相当简单,仅看题目和摘要即可,最多加上看看附图,其他都不用看了。因为基本上来说,专利提供信息的时效性往往比论文滞后。对于英文专利,要特别注意,不要被它冗长的题目所吓到,事实上这是个优势,长题目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专利信息,我们甚至不需要看内容,只看题目就知道它在做什么了。
PPT和各种文档
作为研究生,做PPT要比看PPT多。只要抓住PPT中自己最想知道的东西就可以了,这方面还是比较容易的。各种文档也是如此,取我所需,为我所用。
各种申请书
其实正常来说,研究生写申请书要大大多于看申请书(看自己老板)。在看申请书时,多半都是在帮着老板审。审查申请书也比较简单,有这么几点:
一是看作者及其团队的研究背景(方向、发过的顶级文章、合作团队的研究水平)是否与项目的主题相联系。这个非常简单,几乎所有申请书都会有一个单独的板块叫团队介绍,一看便明了。对于那些研究方向与当前主题不符合的,可以直接拒绝。如果没有好的文章,也可以拒绝。
二是看项目主题与当前时代背景的联系。通常在申请书前面几页作者都会大书特书当前的挑战和面临的问题,所以自己的项目很重要。看它们联系是否紧密。
三是看国内外相关工作是否引用得到位。通常一个申请书会有一个单独的部分罗列一些国内外相关工作。大概思路就是目前已有这么多方法,然而都解决不了我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申请这个项目。这部分在阅读时,结合这个项目的主题,比如是人脸识别,那么就去文章里找人脸识别相关的大牛和代表作品,比如人脸识别如果不说中科院计算所的陈熙霖和山世光的工作的话,一定要拒绝的。如果自己审查的申请书不是自己领域内的,可以大概上网查阅一下,大牛通常都是很容易找到的。
四则是看具体的研究方法。看有没有方法创新。如果只是单纯地把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组合+重命名,则说明没有方法创新。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错误和不足之处请读者直接评论,我会及时更正。
【下期预告:ResearchGo:研究生活第三帖——阅读辅助】
[作者简介]王晋东(不在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生,目前研究方向为行为识别、机器学习、迁移学习、普适计算与人工智能等。作者联系方式:微博@秦汉日记,个人网站http://jd92.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