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朝雾》读后感

“献给——已故的孩子们,在我为他们主持的葬礼上,我心怀感恩,领悟了痛苦的一刻,生命无论长短,都只不过是过眼的云雾”。本书作者是美国作家约翰派博,伯利恒学院院长。这是一本与信仰相关的书,对于我来说像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在这日渐昏暗的世代中,有着非凡的智慧。

就在上个星期,我一位慈爱叔叔去世了,凌晨心脏骤停,我还记得他来我家吃饭,给予我们晚辈耐心劝解,音容笑貌尚在眼前,就这样划下休止符,不过是五十出头的年纪……在此之前,我还跟爸爸说过:“叔叔快退休啦,你们没事就多聚聚……彼此多关心照料”。爸爸深以为然,可是总以为时间还多,等以后吧……等最后一刻到来的时候悲痛后悔,爸爸红着眼睛说:“如果还能再喝一杯酒也好。”我久久回不过神来,曾经他在工作上帮助过我,我铭记于心,想着以后得报答的,却没有想到再也没有机会了。反应不过来,总觉得这不是真的,总觉得或许只是去出差或是怎样,某一天还是会出现在我面前......可是这一天再也不会来了。

明天与意外哪一个先来,我们并不知道。其实我们的时间并不多。圣经上说:‘’至于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样,他发旺如野地的花,经风一吹,便归无有。‘’

我们所虚度的今天是昨天已逝之人无比渴求的明天。时间的沙漏一秒也不停歇,生命因短暂而变得珍贵,生如朝雾,该如何度过才不算虚度此生,才会在自己穿过坟墓站在上帝审判天平面前时能有所心安。“求你指教我们怎么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对死亡的焦虑无处不在。总说生死似乎让人觉得矫情,我们习惯性回避这个话题。我们恐惧死亡,以至于我们不敢、不能、不好意思提这个事,就像房间里的大象,谁都知道他存在,就是没有人敢提。我们醉生梦死、吃饭喝酒、唱歌到天明,努力证明自己存在,我们恐惧焦虑,害怕自己活成自己年少时候最不屑的庸碌油腻之辈,我们将一事无成的焦虑传给孩子们,希望他们比自己更好,希望他们成才,自己已经停滞学习,却一掷千金给孩子报许多培训班,其实这些都是源自于对死亡的焦虑。这种焦虑蔓延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成为生命的底色——害怕自己没有真正活过,就死了。

这本书不仅仅是将每个人最终结局写得清晰透彻,也以信仰之光指明了向死而生,不失去盼望的人,将会为上帝的荣耀活出生命的光彩。肉体的生命终将腐烂,可我们可以选择突破单调的生活轨迹,去做一些值得自己骄傲的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Ⅱ 2016年。 今年,我十七岁,上高三。 刘心欣今年五岁,上大班。她依旧傻傻呼呼,连写字都成问题。当我爸妈看到她...
    追远方阅读 1,800评论 0 0
  • 昨夜风吹雨, 今夕暖照迎。 但求年岁好, 瓜豆满田町。
    點下阅读 1,774评论 0 4
  • 楹林稀影曳轻颜 烛点青帘寂草言 萤虫夜语携人愿 ...
    缘净幽然氤氲香绕阅读 1,462评论 0 1
  • 东野圭吾的小说断断续续也看了不少,从最初的《放学后》到真正想去深究东野圭吾这个人的《悖论13》每一次,都被他严密的...
    miracle_meow阅读 5,374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