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前瞻经济学”app中看到了张良计的一篇推文《35岁的职场人,要么很牛逼,要么惨兮兮》,里面提到,以后不会再有稳定的职场上升通道,许多35岁以上的职场人,开始重复自己20多岁刚进入公司的状态。他们必须重新学习,重新做执行,重新从0开始解决问题。35岁的职场人,不是重新解决自己的能力木块,而是查漏补缺加强自己的能力短板。
很现实的话语,可能不少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也许并不是年龄的原因,而是与时俱进的能力弱了。
有一位老师,她自己经营着家族企业,但是,她一直在授课,主要的课程是教练技术。问她衣食无忧,为何还要如此辛苦,一讲就是连着三四天的课程。她说,她自己曾经也经历过很落魄的时期,由于自己的不断挣扎,也由于别人的帮助,她走出来了,所以,她希望自己也能做点什么,帮助到面临各种困难的人们。
陈海贤在《了不起的我》一书中提到:中年期又叫成年期,通常是指35-60岁这一段很长的时间。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年期是一个惊涛骇浪的时期。身体机能的衰退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最大的挑战还是可能性的丧失。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可能变成现实,把悬念变成答案的过程。
当然,《了不起的我》书中还提到:也有一些人,到了中年以后,反而渐入佳境。他们变得更成熟、更有经验、也更有创造力。这些人摆脱了“小我“的限制,人生境界因此开阔起来。
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师,应该就是属于渐入佳境类型的。每次听她讲课,都能感受那种温暖的力量,她可以洞察我们的困惑,同时,又能帮助我们找到一直潜藏于我们心中的原本就有的答案。
问及她是如何做到的?她说:保持随时归零的心态。
一切都可归零,又一切都可重新出发,那种对于未来的可能性就一直存在。
因为,意之所向,能量随来。
是的,我们很多时候,往往容易为功名所累,管理职位到达一定级别,再也不会自己做演示文档,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表格的运用,遇到问题,也不好意思拉下脸来请教身边的小年轻。日积月累,耳钝目朦,还美其名曰术业有专攻,自我安慰说我们主要是负责把握工作方向和给指导意见的。殊不知已离当初那个摩拳擦掌、对一切都跃跃欲试的自己越来越远。
当然,现在社会必要的分工是必须的,并不是说要大家都得去自己动手操作一些案头性、低附加值的工作,我只是说,也许我们可以保持随时归零的心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给好奇心留一个空间。
把姿态放低,就像孩子学步一样,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地学习,扎扎实实地提升,相信路还是会越走越宽的。
生活终归还是会让我们明白,生活充满着各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