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 杨磊
作业:鬼神论说到底就是阴阳论。你做到让人人称赞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你做到让人人讨厌就是鬼一样的嘴脸,在一个人身上,既有“神性”,又有“鬼性”,如何让自己“徳交归焉”,神一样地存在?
跟着老师走进《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关于“鬼神”之说,“说到底就是阴阳论”。其实,不论是治大国,还是治一个小团队,用老子的话说,有鬼有神也有圣人,而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思考如何才能使“其鬼不神”,使“其神不伤人”,亦使“圣人不伤人”。我想,能够这样做一定会功德无量,用老子的话说,那就是“德交归焉”。
如何让“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老师说,“鬼”者,是“不确定因素,是不可抗拒的破坏力量。” 对于人来说,就是“无道”的负能量之人。若要实现“德交归焉”,首先应该摘掉那“鬼”的帽子,让其自身发生改变,变负能量变成正能量,最终让人人称道。
乔布斯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作为主宰学生灵魂的老师,就需要把爱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需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化民成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需要如胡适所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让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掌握真理,形成能力,用知识与能力改变命运。
老师这一职业,在促进“寒门出贵子”的同时,会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贵人”。由此可知,老师手中掌握着学生的命运,成就着孩子的未来。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老师在从教过程中,是“神”还是“鬼”,我想一切结果皆在自己。在于自己是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在于自己是否经历“化茧成蝶”的过程,正所谓“自严而严,自尊而尊”。
一名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拜观音。走进寺庙里,意外发现观音像前已经有一个人在拜,那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你,是观音吗?"
"是",那人答道。
"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教徒不解的问。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
观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此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若要走向教育的成功,需要首先唤醒自己的“良知”。因为良知里面有慈悲,有教育的情怀。拥有教育情怀的老师,面对稚气未脱的孩子,会如农民种庄家一样,按照规律而行,最终带来好的收成。他会用“良知”去唤醒“良知”。
有人说教育事业是凭良心的事业。的确,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老师会自然地把呵护好当作本分。他会抓好根本,把本分做实。
其实老师的本分,是以育人之道育己,是践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过程。“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带着这样的“良知”去反观自己,去完善自己,最终让自己神一样的存在。
当今社会,人们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应试教育将人们带向了极端。对此,易中天先生做了形象的比喻:“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
由此可知,不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注重学生德行修养,一切为升学让步,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样的本末倒置,将贻误孩子一生。
其实孩子幼小的心灵是纯净无暇的,有什么样的教育,就培养出来什么样的学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因此说,我们的教育一定能把孩子引向正确的轨道。
可是现实的教育又是另一种景象。某学校为了在统考中获得好的名次,启动了引导学生考试作弊的相关程序。这样的误导,把教育引进了见不到天日的“鬼道”,展现的是人人讨厌的鬼一样的嘴脸。这样打着做教育的幌子将学生引入歧途,这样所出的教育产品,必将是爱虚荣,缺乏诚信,经不起挫折,自私自利,没有担当的孩子。这是以牺牲学生的人性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这是以“鬼”育“鬼”的扭曲教育。于是我想说:千万别折腾教育,别危害孩子。
其实在学校管理中,与上述类似的折腾并不少见。为了搞政绩工程,孩子要么成了牺牲品,要么变成试验品。从学校到家庭,均会出现拔苗助长,逆规律而行现象,还名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就造成了“治大国”折腾,治小团体,治小家庭也折腾,甚至有的人还把折腾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
还是让我们反观一下学校里的折腾:
一、关于学校管理,往往因为学校领导参加一次大型论坛,或者一次外出学习、参观,回来以后就开始折腾。而且折腾的名堂还很多,有照搬外地经验的,有别出心裁搞自己的花样的。说什么“学校要彰显自己的特色”,于是就紧锣密鼓地开始折腾:
比如学习外地“特色校本课程”,组织人力构思如何实行“走班制”,实现课程“校本化”,同时引进社会资源落实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也一度按照统一部署,跟过风。后来发现,从外面带回来的特色课程,很多情况下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更不适合创建学校特色,以至于落实起来十分困难。后来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我们从传统文化里寻找教育的切入点。经过不断地尝试与研究,我们最终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一构想历经坎坷,现在看来非常符合中央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该课程经过我校几年的努力与实践,目前已经成为了学校的名片。教书,育人,我们找到了根本。我们学校还因此被中国教育学会命名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校”。
二、关于“学生生活军事化,教师管理企业化”。我们将从外地带回来的一套完备的控制系统,用于对师生的管理,就连企业管里用的指纹签到机,刷卡签退机都用在了约束老师的迟到、早退上。一时之间,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同于批量生产机器零件的工人。殊不知,老师做学术研究,不需要走固定的形式,不能以死板的时间做为界定,老师挑灯工作的时间是无法计算清楚的。其实老师靠的是用“良知”工作。教师和医生一样,都有他的行业特殊性。仅从上班时间是否准时作为衡量老师优劣的标准,有些不妥。
我们学校,启动的是自我管理系统,是凭良知做教育,于是老师们工作起来轻松自如,完成任务准时高效。大家互帮互助和谐向上,尽全力为学校教育做贡献。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在学校管理的妙用。
三、“教学模式创新”。记得“山东杜郎口旋风”那阵子,随我区负责教育的领导一行校长考察团,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参观考察。一时之间,先学后教,“三三六”教学模式在各个义务教育学校尝试。一时之间,教室里的桌椅摆放由原来的“秧田式”变成了“板块式”,黑板四壁分布。课堂热热闹闹,貌似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可是教学的效果如何,是否所有学校都可以套用“杜郎口模式”?好像没有人提出质疑。直至渐渐地做不下去了,才去思考“任何一种不能坚持下去的方法,都不是好的方法。”
一所学校的改革关键看校长,改革没问题,关键在于适合不适合。领导有了思路,多方论证,自上而下行动,问题会迎刃而解。杜郎口一时的成功不在于老师,衡水模式泛滥不在于老师,洋思中学的一时风声水起不在于老师,模仿只能邯郸学步,论坛多是摆样子,公开课是表演给人看。思路决定出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作为乡镇学校,杜郎口模式适合他们,如果照搬到城区学校也许就不适合。改革的形式千千万万,但是我们不能乱折腾,因为教育是按部就班渐进的过程。
找到了弊端,我们就可以告别鬼性,逐步趋于神性。这样的告别与选择,是要抓住根本,用“良知”去唤醒“良知”。用这样的良知与根本,最终选择神性。
从事教育的管理者,追求神一样的存在,不提倡折腾,但是“造神”是必不可少。你造的神,就是众人效法的榜样,是人心所向的威严。这种威严如果变成威信,那才是真正地造神。带动“良知”去工作的老师,最终会被造成一个个师德标兵、教学能手、行家里手、行业精英。你造就的老师之神,家长之神,学生之神的数量,即为你人生价值展分量,通过自己“身正”、“身教”,让自己“德交归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