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而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会半道而废,现在你还没开始,就画地为牢,不想前进了。”
冉求对孔子说:我对您教的知识其实很喜欢,也愿意学,但我天分不高,力不足。我已经尽力了,但还是只能留在原地。
冉求是以“力不足”为借口,孔子一句话就洞穿了他的内心,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天,我们常常听到“半途而废”这个词,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坏的词,它让我们觉得事情只要不成功,就是毫无意义的。其实,“半途而废”并不是一个不好的状态,当我们朝着目标前行的时候,即使倒在半道上又如何呢?它说明至少努力了。
孔子认为冉求的这句话很没志气,如果真的“力不足”,至少也是停在半途中,可你却故意止步不前,你给自己画一个圈,将自己禁锢起来,这叫画地为牢。
感悟: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不在给自己找借口。
君子儒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把儒学只当成混饭本事的小人儒。”
子夏是孔子比较年轻的学生。孔子对子夏说,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君子儒”和“小人儒”,并不是指儒者中的君子和小人,而是指当时的两个行业,一种被称为君子儒,另一种则是小人儒。
儒的起源并不是孔子,在孔子之前有很多儒生。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主要的行业,而儒在当时是一种贱业,主要是靠教书、襄礼、操办红白喜事谋生。
像这样的儒生,读书、学本事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这就叫小人儒。小人儒并不是贬义,只是当时的一种职业。
孔子对子夏的要求很高。子夏可能做了一些类似的事来赚钱,孔子就提醒他要立志做君子儒,要研习典籍,研究文化和礼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今天学习儒家文化,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有要求,我们想要提升自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一个人有理想和抱负,愿意肩负使命,希望通过自己的改变来推动世界的改变,就是君子儒。
孔子对子夏说,不要让自己失去理想,别把自己的儒生身份变成一个混饭吃的职业,而应该让它成为自己学习的入口和路径。
儒家从一个小范围的职业,演化成一个大的流派,在这个重要过程中,孔子充当着伟大的改革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感悟:我们要对自己有要求,提升自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
行不由径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子游为在武城做地方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发现人才了吗?” 子游回答:“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一贯走正道,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家里来。”
子游就是言偃。孔子称“偃”这个字的时候,常指子游。
子游在武城做宰,宰相当于一个地方官。孔子去视察,对他说,做一个地方官,最关键的是善于发现人才,这对整个国家都极为重要。
子游对老师提到了一个人,叫澹台灭明。对孔子说,这个人“行不由径”,意思是他从不抄小道,不走捷径,他只是循规蹈矩的走自己该走的路。
这是需要一定的定力和勇气。我们经常看到公园里的草坪上,有一条条被人踩出来的小道,走这些小道很明显更近。有人觉得反正已经踩成这样了,自己继续踩踏也没关系。
但对于旁行的这种小路,澹台灭明是不会走的,“行不由径”是君子的一个标志,能够反映出他遵守规矩,不违背礼法准则。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澹台灭明作为下属,如果没有公事,从来不去拜见子游。这在子游看来是非常值得认可的。
感悟: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提醒自己行不由径,不能因为别人走近道,就允许自己和别人一样违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