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社会性动物》第三章《自我辩护》有感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点开纪录片《中国》,无论是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嬴政、隋文帝杨坚,还是在混乱时代继往开来的司马睿、王导,抑或是无数为天下苍生倾尽全力的儒生,皆为过往。即使是尚可每曰睁眼望远方,为家人、为自己奔波的你我终究成为后人口中的古人。那么,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忧思烦苦是为了什么?“存在主义哲学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说,人类是这样一种生物,他们一生都在试图说服自己他们的存在不是荒谬的。”人的存在是荒谬的,在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生存,做着各种自圆其说的事情。
为人师的我,祈愿班内四五十个小太阳向上向善,凭借自己的努力与他人的鼓励,不惧未来之风雨。
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
“如果你想让那个人形成一套价值观或信念,即使你不在场,他们也会按照这些价值观或信念行事,那么你就给那个人一个最小的奖励,这个奖励会带来你所希望看到的行为。让他们自我说服,这样确保他们在你离开房间之后的几年里还会继续做这些事情(或者不再做这些事情)。”奖励固然能强化孩子的某些行为,但是,过大、过频繁的奖品容易影响孩子对知识、行为本身的联结。身边有个家长是这样做的:孩子读书,我奖励,因为读书是他自己的事,老师会奖励、表扬他。孩子做家务,我会给点小奖励。
记得高中时期,一个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横轴,让学生到黑板上标出不用学习的年纪。有同学标了25岁,有同学标了50岁……多年后,我成为了一名教师,也让我的学生到黑板上标年纪。最后,我学着我的老师在横轴的最末端画了一颗星星后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知识本身就是奖励。高中时期关于“终身学习”的活动令我印象深刻,曾虚度光阴过,但是更明白时光之无情。
生活不只有繁重的课业,还有春花秋月、夏蝉冬雪。
重视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而后再谈学习。“家长和教师应该警惕他们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因为这些行为会影响到孩子和学生的自尊心。如果高自尊能起到缓冲不诚实行为和促进理想行为的作用,那么尽一切可能帮助个体学会尊重自己似乎是合理的。”有的家长反复在孩子面前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孩子做错事时动不动就是以爱之名的棍棒教育。殊不知一句又一句别人家孩子处处好,自己家万般不是,孩子的归属感、爱的需要逐渐减少。成长路上,我们需要“糟糕透了”的批评之爱,更需要“精彩极了”的鼓励之爱。学习之余,春花秋月、夏蝉冬雪,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经典书籍,为我们插上了一双双翅膀。
是仪式感,是小坎坷,更是对自己的质问
“那些经历了严苛入会仪式的人,则成功地说服了她们自己,同样的讨论被认为是有趣和有价值的。”这两年,因为家里多了一个小宝宝,节日简过。并不需要多贵重的礼物,只是在这样一地鸡毛的日子,添些许惊喜,便能抵柴米油盐酱醋茶之枯燥乏味,抵岁月之漫长。学习生活是漫长的,有时也许是无趣的。辩论会、角色扮演、小组研究等活动,组队、定角色或选组长时,不妨增加一两个序曲,在争取中成长,在努力中学会珍惜。
成长之树墙上挂,习惯养成必须夸。
“一旦作出了某种小的承诺,也就为不断增加的承诺奠定了基础。”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如阅读习惯。一个成年人要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并不容易,好动的孩子要养成阅读习惯更难。六七岁的小孩子练字,好比一个习惯用右手写字的成年人用左手写字,难度系数极高。因此,龙应台说:“孩子,你慢慢来。”作为大人的我们为孩子指了许多扇门后,就静待孩子去扣响属于他自己的生命之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珍视孩子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珍视他们的每一个小承诺,珍视每一句话背后的赤子之心。他们在自我辩护,同时也在成长。“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倾听内心的声音,与古今圣贤对话,寻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