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去北京一天了,有点想她,但是我这一天也过的非常充实,健身,煮饭,工作几乎没有闲着,中午睡觉时想起了一些话突然觉得这是很好调整情绪的机会,我和自己对话,按照书上的做法去观察觉知然后丢掉了不好的想法。今天从地铁站走回来的路上听<自尊>这本书,其中一段话非常的实用,我觉得要打印出来贴在墙上!1*家长将品位、个人需求等与道德挂钩的程度。比如孩子喜欢某种发型被指为不良少年,成绩不好被认为低分可耻。把个人品位和未完成的任务批为道德问题,会导致孩子自尊不足②家长混淆行为和实质的程度。如果孩子在街上乱窜,家长提出危险警告,他们的自尊不会受打击。但如果直接评价为“坏孩子”,不仅是指责行为,也是人格攻击。这让孩子无法区分行为和本质,认为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一样差劲。家长若能仔细区分不当行为和本质的好坏,培养出的孩子会有较好的自我感觉。他们对自己的批评也会更加温柔。③家长禁止手势的频率。孩子因为某些行为挨批受罚,这类惩罚性事件就叫“禁止手势”。禁止手势的频率将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坏孩子”的批评反复提及,就会被孩子内化。他们会真的认为自己的确不好。④禁止手势的一致性。当孩子做同一行为时,你的反应有时大发雷霆,有时置若罔闻,有时可以,有时不行。这样前后不一致的反馈,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产生莫名的负罪感。⑤禁止手势源于家长情绪化的频率。家长在愤怒或心情低落时,对孩子的批评威力巨大。他们把糟糕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和恐惧。即使长大后,那种自责情绪仍会影响和伤害他们。
正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8年已经过去了一半,翻开看上半年的计划,有一部分完成了,比如上半年的书单,比如思维导图的课程和M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