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听到“咪蒙”的公众号,是起源于我们公众号的首席运营官王二先生在微信群里一次讨论当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总有一天,我也要像咪蒙一样,一条广告卖它60万!是这60万,刺激我搜索了咪蒙的公众号,然后关注了,打开里面的文章,读了几篇所谓的爆文。
然后,过了几天,有一天晚上,我看到公众号上的小红点,知道咪蒙又发文了,刚好那天我睡得晚,就心血来潮一下子读了好几篇文章。她的每一篇文章一旦推送,阅读量就会显示出100000+,点赞人数会显示60000+,并且这个数字会不断地往上升。
读咪蒙的文章会让我感到很痛快,好像有人替我把别人骂了一顿,可是我并没有转发文章到朋友圈的想法,因为,她的文章里的事情我几乎没有遇到过。
比如,咪蒙的文章中经常提到:我有一个朋友,我有一个同事,我有一个同学等等类似的话,紧接着就是她的朋友啊同事啊同学啊遇到的一些奇葩的事情,或是感情问题,或是创业问题等等。关于她是否真的有这么多奇葩经历的熟人,咪蒙也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提过“她会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听到或者看到一些人或事,值得写的就记下来然后约采访,如此,才会在文中看到很多朋友同学同事的字眼,实际上那些人很多也只是偶然遇到的过客”。
所以,不得不说,咪蒙的文章很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的写作素材同样来源于生活。可是,为什么我越来越不想读咪蒙的文章呢?
我很久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手机的咪蒙订阅号中多出了很多个红点,都是未读文章。直到前几天,我在简书上偶然关注了一位写作者,一位和抑郁症抗争了多年的写作者,我竟然看完了她所有的文章,然后,关注了她的微信公众号。她发文的时间不固定,但是每次发文我都会仔仔细细地读完。原来,我不由自主地阅读她的文章,是因为她的文章里有我的影子。
她写她得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时候的单亲家庭和家庭暴力,她把曾经的经历用平实的文字写出来,让我读到我的心里。尽管,我没有抑郁症,我也不是单亲,我也没遇到过家庭暴力,可是她写的,我都能理解。虽然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可是只要是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别人真的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她写她辞职的那一天,我读完后竟然在同一天做了一个我辞职的梦。她写她曾经工作的那家公司附近的一条马路,一颗大树,早晨上班的阳光,都好像是我自己在经历一样。
我懂了,原来我们都是社会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人,所以才会在字里行间有同样的感受。
我关注了咪蒙,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天像她一样,写出很多篇爆文,可是现在不行,也不可能。
咪蒙有一篇文章叫作《我怀疑我有一个假妈妈》,我看完上面网友写的各种关于妈妈的段子,看则搞笑,实则感人。可是,我看完又能怎么样呢?我连妈妈都没有。
咪蒙很多篇文中的例子,大部分都很有钱,很有背景,或者很有才华,即使没有钱,通过自己励志的努力最终也获得了成功。就连咪蒙本人:文学硕士,专栏作者,媒体编辑。无可厚非,咪蒙身边即使没有那么多有本事的朋友,也是有机会遇到的。
可是,我看完又能怎么样呢?我没有这样的朋友,我只能孜孜不倦地上班赚钱还房贷。大道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能听懂,可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却会遇到比唐僧西天取经还要难的磨难。我不是孙悟空,不可能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到如来佛那里取真经,我只能一步一步地,走过去。
所以,我现在很少读咪蒙的文章了。不过,我依然关注了咪蒙,她的价值观很新颖,写作观点也很奇特。我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有和她差不多的高度。
这篇文章不是批判,因为我还没有资格批判任何人。作为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上班族,我不适合作为咪蒙的读者,却可以作为一个关注者。我希望我读的每一篇文章不仅仅是能出口恶气,长个经验,而是我真正能理解和体验的。
就像我从来不喜欢看偶像剧,是因为看完我会感到自己的生活如此潦倒,连电视剧上最底层的人都不如,对于一些人来讲,开心就好了,看个电视剧还想学个什么道理未免太扯了!只是,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又比如,有一些人的朋友圈我是不会去看的,因为看了心里会不痛快。你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究竟是哪一些人的朋友圈?其实,我所谓谁,看了不能带给自己生活的正能量就不会去看。
你有你的任性,那可能是因为你有资本,就像《欢乐颂》里的曲筱绡一样,也可能是因为你堕落,破罐子破摔。除此之外,你没有任何理由让自己把时间花费到那些无聊的事情上。
最近,我整理了我微信中的订阅号,取消了很多无用的公众号。不知你呢?都关注了哪些?是否每一篇文章都仔细地阅读过?
作家麦家在《朗读者》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作家,最重要的的一件事情也是最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怎么样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变为大众的感受,让特殊性变为一种普遍性。仔细阅读,我觉得自己之所以喜欢读某篇文章不喜欢读某篇文章,原因就在于文中的语言是否对我是一种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