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乃至中国文学的辉煌起点。《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既然是源头,即意味着以后有与它相关的内容都可以从它那里看到影子或找到依据。如《桃夭》首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可谓咏物写景的千古名句,也对后世大量以桃花为题材的诗词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现在许多人因为《诗经》是用三千年前的文字记录的生活,读不懂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无聊至极而放弃走近它的机会真是遗憾啊!
《诗经》的第六首《桃夭》是爱情诗的"老祖宗",正如清代姚际恒所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桃夭》这首诗,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些句子,可见它的影响力。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如果我们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理一理,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它涉及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第四篇《樛木》写夫妻要相互扶持,帮助对方成长。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第六篇《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的几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回娘家探亲,夫妻相互扶持,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等等,几乎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
《礼记·大学》引《桃夭》这首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五常”之说,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从这段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婚姻、家庭问题,因为”宜家”正是为了“宜国”。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到。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桃夭》这首诗从表面看好像在写桃花,其实是在用兴的手法写美人。所谓“兴”就是欲言此物,先言他物。先看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美丽的女子呀,你像盛开的桃花一样明艳,明艳得像火一般。包括后面的“有蕡其实”和“其叶蓁蓁”,都是在借桃花来形容这女子有多好看。
这女子不仅长得美,心也美。再看“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的意思就是这个女子嫁到丈夫家,美媳妇见了公婆,操办的夫家和顺又美满。包括后面的“宜其家室”和“宜其家人”,也都是在写这女子的品德是多么的美好。艳如桃花、照眼欲明,还只是小美人,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和“宜其家人”的品德,才能算得上大美人。
宜,使和顺美满的意思,室谓夫妻所居,家为一门之内。如果说对新娘容比桃花是毫不掩饰的赞美的话,这里就是含蓄的将女子的“善”,掩藏在宜家宜室宜人中了。也就是说,新人过门后,若能让一大家子都和睦幸福,仅有美丽的脸蛋是不够的,必得有颗善良的心,才能被夫家的人所接纳,日子才能和顺美满,其乐融融。
从桃花到桃实,再到桃叶,三次变换比兴,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兴旺的景象。古人通过桃花似的外“美”,巧妙地和“宜”的内“善”结合起来,表达着人们对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这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期盼,也是统治者的希望,所谓“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说白了,就是建立在“宜家”、“ 宜室”、“ 宜人”上的“宜国”。
《诗经》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文化根基与精神底色,每个人此生都该至少读一遍《诗经》,读懂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