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的几则读书笔记
《月亮和六便士》讲述的是一个已经活到中年的男人突然和家庭决裂走上艺术道路的故事。
据说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是大名鼎鼎的印象派画家高更。
这种故事探讨人性的同时往往带着作者个人的价值倾向,让你觉得很有鼓动性,仿佛使你受限的人生又看到了希望,仿佛只要带着一份激情就一定能所向披靡,就像主人公义无反顾地走上艺术之路之后终得圆满一样。
一定有很多人从很多角度写过很多书评。你一定会被那句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感动得热泪盈眶。
不赘述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只分享一些摘录和感想。
一、
“月亮”和“六便士”也许是灵与欲,但绝不是“理想”和“现实”。
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普通人的故事,这是一个怀有“天才”的人的传奇。理想和现实,你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也可以在两者之间做一个破釜沉舟的选择,只要你愿意。
但“天才”不是一种可以选择的东西。
“天才”大概是一种巨大的带有侵略性的力量(因为我并没有这种东西,所以只能这样揣测),天才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对于他们本人说来,天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怀有天才大概很痛苦,它需要被释放。
而理想多少带点功利色彩。比如一个人怀抱着理想写书,他努力写好,希望有人读,希望得到认可,希望作品大卖,他是求所得的。如果一个人写一本书,他不得不写,写出来会觉得很舒服,他绞尽脑汁只为能使表达的东西尽可能接近他眼中最真实的世界,则是一种单纯的释放,是表达欲。
实现理想和自我释放是做事情的两种不同动机。
对于思特里克兰德走上艺术之路的原因,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使思特里克兰德着了迷的是一种创作欲,他热切地想创造出美来。这种激情叫他一刻也不能宁静。逼着他东奔西走。他好象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香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盘踞在他心头的魔鬼对他毫无怜悯之情。世上有些人渴望寻获真理,他们的要求非常强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叫他们把生活的基础完全打翻,也在所不惜。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一个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思特里克兰德中年时放弃稳定的生活去追求艺术,这并不是因为反叛精神,也不因为理想或抱负,这甚至不由他选择。他是被天才驱使,带着巨大的痛苦想通过画画得到释放。他不是一个标新立异者。在他身上并看不到对世俗生活的不满或是对平庸的鄙视。“鄙视”作为一种强烈的情感,所表达的其实是“在意”。人们鄙视现有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因为对现存规则的在意,而无法适应,加重了这种在意。人们越是努力表现对世俗人言的不屑,越是因为无法逃脱人言的摆布。而思特里克兰德根本不在意其他人的想法,他不仅骄傲,并且冷漠。他的讥讽只为免受打扰,他没有时间和兴趣理会人言。他只单纯的需要释放。他说“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
所以如果你“仿佛听到内心的召唤”要动身去实现一个伟大的理想,或许你可以在临走之前再冷静想一想召唤你的到底是什么。
天才的生平不可被普通人代入,但这个故事里依然有值得歌颂的品质,我觉得是“诚实”:一生太短,如果这样活才是诚实的,那就这样活吧,不管将面对什么。诚实面对自己是对生命的敬畏。
下面这段对“美”的描述,也让我很受触动。
“人们动不动就谈美,实际上对这个词并不理解;这个词已经使用得太滥,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因为成千上万的琐屑事物都分享了“美”的称号,这个词已经被剥夺掉它的崇高的含义了。一件衣服,一只狗,一篇布道词,什么东西人们都用“美”来形容,当他们面对面地遇到真正的美时,反而认不出它来了。他们用以遮饰自己毫无价值的思想的虚假夸大使他们的感受力变得迟钝不堪。正如一个假内行有时也会感觉到自己是在无中生有地伪造某件器物的精神价值一样,人们已经失掉了他们用之过滥的赏识能力。”
毕竟不是任何人都有识得真美的慧眼,不是任何人都有巨大的天赋,但任何人都一定有自己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可以是文字、可以是音乐、可以是绘画、可以是普通的语言描述,也可以是一动不动地立在那里假装自己是根木头,任何方式,只要你喜欢。
我觉得不应该鼓吹 “天才”。我不想说:“去追求你的理想啊,你一定在某个领域有自己的天分!” 我总觉得这样说很不厚道,因为毕竟很多人只想在现代社会的流水线上安安静静地走完这程式化的一生而已,这是自由意志(虽说自由意志或许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自由,不过那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不想说 “你一定有某种天分啊”,原因比较尴尬,就是,或许你并没有,真没有。你就是特别平凡的一个普通人。“平凡” 和 “普通人”的字眼并没有贬低的意思。相反,这意味着你没有巨大的常人不易理解的痛苦要释放,你能享受到真正的岁月静好。
但也决不能鼓吹“岁月静好”。毕竟有很多人生来迷途,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真正的归属,真正的“故乡”,这也是自由意志。
“你听我说,如果每个人都照你这样,地球就运转不下去了。”
“你说这样的话实在是太蠢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要象我这样的。绝大多数人对于他们 做的那些平平常常的事是心满意足的。”
能“心满意足”就够了啊。
二、
这段文字是对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上最后的作品,一幅壁画的描写。这画面让人动容。它为什么会打动我?大概就像作者所写:“因为你看到的是你自己”。
艺术是所有人都能听懂的语言,它之所以有强大的感染力,是因为能引起人们的共情。
最能引起共情的,无疑是最真实的东西,是每个人都会想,却并非人人肯承认或是能表达出的东西。每个人都不同,我们用自己不同的眼睛看到不同的世界,就像透过各式各样的滤镜看到同一个世界的不同颜色,看到同一个物体的不同形状。多元是美丽的。我们总在讲多元化,可歧视是根深蒂固的——单身的人没有办法理解已婚人的生活与想法,异性恋者没有办法理解LGBT,青年一代很难理解五十年代的观念......人们会不自觉地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法国是浪漫的、Hip-hop是黑人玩的、女人是柔弱的、艺术是阳春白雪的、内向不利于生存、白皮肤比黄皮肤美、黄皮肤比黑皮肤美......
但碍于政治正确,人们越来越小心翼翼地表达看法,越来越愿意展现出包容和不歧视的品质。有人说歧视变得更精致了,人们把它小心包裹,深藏于心,不轻易显露,可歧视本身并没有消失。人们并不是变得越来越没意见、而是学会了保留意见,用自动隔离的方式。
我想歧视大概永远不会消失。就算人性进化,人们都变得理智且高尚,歧视还是不会消失。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本身就是不同的啊。人们会对和自己不同的东西有天然的防御。我们无法苛求相互认同,强行要求一致,并不会带来所谓“和谐”,压制之下,只能产生伪装,甚至奴化。
你有权不喜欢任何人和任何事。可你要知道:
也许你不能认同别人眼中的世界,但那就是他看到的世界真实的样子,对他来说,那就是真实的。
贴几幅高更的作品(的复制图)
来感受下印象派作品的魅力:
保罗·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
你感觉到了什么?
天才的世界是不是很难理解。你甚至也许不认为这些画作是美的。但它们确实是有感染力的,它们抓住你的感官,在强行向你倾诉什么。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彼此认同,我们只需要认同“彼此认同”的概念本身。别人眼中的世界,也许你永远无法认同,但是你还是会感受到它的感染力。
我想这就够了。
“从某一个角度讲,我也是个艺术家吗?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的那种热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绘画,我的却是生活。”
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重要性啊。你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一定和其他人不同,我想和你分享我看到的世界,我们想看到你眼中世界的样子。
三、
塔希提岛似乎被描写成了一个遗世独立的神仙岛,是充满自由和爱的世外桃源,当人们言语威胁作为麻风病人家属的爱塔时,库特拉斯医生却不苛责:恐惧使人们变得残酷无情。
岛上的人们对“怪人”的同情让我特别感动:
世界上有的是怪人,他们的举止离奇古怪;也许这里的居民更能理解,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在英国或法国,思特里克兰德可以说是个不合时宜的人,“圆孔里插了个方塞子”,而在这里却有各种形式的孔,什么样子的塞子都能各得其所。我并不认为他到这里以后脾气比过去变好了,不那么自私了,或者更富于人情味儿了;而是这里的环境对他比以前适合了。假如他过去就在这里生活,人们就不会注意到他的那些劣点了。他在这里所经历到的是他在本乡本土不敢希冀、从未要求的——他在这里得到的是同情。
可我却无法对思特里克兰德产生怜悯。
毕竟
值得怜悯的,
是我们所有人。
推荐阅读原著,开卷有益
本文所有加粗文字皆摘自《月亮和六便士》毛姆(英),傅惟慈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