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资深音乐爱好者,自小追随流行音乐的脚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港台风到华语乐坛鼎盛到如今多元音乐融合,也曾涉猎格莱美、欧美排行榜上的名歌名曲,探索音乐的脚步从未停止。一首首经典好听的乐曲激荡着我的童年与青春,陪伴我一路走到中年。
但我从未意识到自己竟然错过了这样一首直击人心的歌。这是一首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女歌手夏琳·邓肯的《I have never been to me》,翻译成中文是《从未找到自我》。确切地说,在我看到这首歌的歌词后,依然被深深震撼到了。
歌词讲述的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妇人,在她年轻的时候,凭借青春和美貌,走遍世界各地,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得到过别的女人做梦都不敢想的快乐时光,但是到头来却落得一场空,发现自己追求的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甚至从未有过真正的自我。因此,她规劝彷徨中的妇女,要好好珍惜自己怀抱中的宝宝,还有那个虽然会吵架,但真心爱她的男人,那才是最真实的,才是爱。
歌曲里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I've been to paradise,But I've never been to me”,我曾到过天堂,却从未找到自己。
耐人寻味的是,这首歌在1977年由夏琳首唱,当时反响平平,但时隔5年后,一位电台DJ偶然播放这首歌,却一下子引起了很多人兴趣,一夜之间接连斩获美国音乐排行榜前三,英国冠军。后来记者采访夏琳时,她坦言,开始拿到这首歌时,自己也被深深这首歌的情景感动得落泪,似乎就是她当时生活的写照。当记者再问她,那你现在找到自我了吗,她停留了几秒说,没有。
作为歌手的夏琳一生的代表作仅此一首,昙花一现,但经典流传百世,被当今世界各地歌星翻唱,我们熟知的有邓丽君、李玟、SHE等等,这是后话。
回归正题,这首歌以女性视角,启示人们要找寻自我。那为什么要找寻自我,自我有那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找寻自我是寻找幸福和快乐的源动力。没有自我意识的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终日浑浑噩噩,患得患失,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做事也没有原则和态度,习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遇事则怨天尤人,即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她)们的幸福感也很低。更可悲的是,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混沌不自知,而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苦苦找寻,甚至不幸陷入精神的泥沼。
那么,怎样算拥有自我呢?宗教里有著名的“灵魂三问”:“你是谁?从哪来?要到哪里去?”,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但还是很抽象。我这里且引用哲学大师周国平的观点,他认为,拥有自我应该满足两个标准:一个是要有自已的真兴趣,二是要有真信念。我所理解的真兴趣,是指有自已真正热爱的兴趣和事业,自己能投入其中,并且感到一种内在的愉快和充实,这是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证明这个人正在实现自我;真信念,指的是一个人坚定的精神信仰,有自己一套为人处事的观点和原则,这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也是一个人的灵魂。
拥有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作为现代人,要有科学的三观,丰富的学识和独立思维能力,才能支撑起自已的精神核心,在逆境和挫折面前,不致于迷茫、彷徨,乱了方寸;在追求成功和自我价值的路上,不会迷失、轻狂和浮燥。拥有自我意识的人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却依然保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不得不说,《I have never been to me》是迄今为止我见过用最直白的方式拷问人心的一首歌,还有一首有所触及,是台湾前歌手姜育恒的《再回首》,大家不访也去听听。
当我们从天真蒙昧的孩童一路成长,看遍世间繁华,历尽人间百态,而只有当我们真正找到自我的那时起,才能领会生命的真谛,这就是这首歌带给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