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才家小儿子爱华从小就活泼爱动,不爱学习,初中还没结束就已经辍学出去打工了。在外也是跟着一群街头混子到处游荡,国才曾经来找过几次,苦口婆心的教育过几次,但是并不起什么作用。有一次,爱华听“大哥”说有一个好项目只要做成了,以后吃喝不愁。于是,胆大的他踊跃申请加入了,其实他并不知道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项目。直到这一天,他听从别人的安排去开车,才发现所谓的好项目就是抢劫,车上他拉的正是劫持的人质,还没出发就被警察当场抓获。
爱华是不是知道事情的经过,已经不重要了。他很快被收监,家里也乱成了一团。国才找了所有能走的关系,得到的答案都是无能为力。作为父母,自己的孩子发生这样的事情,国才感到既屈辱又羞愧。没多久,就在一个深夜倒下了,突发脑梗,醒来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往日的幸福家庭从此再没有了颜色。
为了让儿子在监狱里生活的好一些,素芹每天凌晨就出发去赶早市卖菜谋生,中午回来后就接着马不停蹄的去建筑工地做小工挣钱。儿女们都很孝顺,都希望帮素芹分担一些压力,可是素芹觉得儿女都有各自的家庭,每家都过得不容易,自己也不是不能动了,怎么都不愿意拖累儿女。虽然儿子犯了错,可是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素芹还是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儿子,让他能够好好改造,以后脚踏实地。
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月,欣慰的是爱华寄回来的信上,一次又一次的表达了悔过之意。作为母亲,没有什么比这更有盼头了。然而,在一个炎热的夏季,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取证,爱华的案子终于尘埃落定了,他被判了八年。素芹听到宣判结果哭的死去活来,可是想到瘫倒在床的国才,还有已经向善的儿子,她还是告诉自己,八年很快,只要咬咬牙还是可以坚持的。
素芹更忙了,因为担心儿子八年出来后与社会脱节没有办法生存,她每天都想着给儿子多攒一些钱,除了卖菜,照顾国才,去做小工外,她每天在灯下忙活到深夜,做了一双又一双的手工鞋垫。每次国才半夜醒来,看到的就是素芹在昏暗的灯下飞针走线的情景,他每次都狠狠的捶打着自己的身体,恨自己无能为力,更恨自己也成了累赘。没过多久,心力交瘁的国才就撒手而去,临走前他紧紧抓住素芹的手,眼泪留个不停,嘴里一直嘟囔不清的说着:对不起。。。。。。
国才的离去,素芹并没有难过多久,就重新投入了挣钱的行动中。她很少再流泪,只一心的努力挣钱,或许在她心里,帮小儿子攒钱是她活下去唯一的信念。只是每次农忙时节后,村里搭起戏台庆祝丰收时,她总是放下一切,每天雷打不动的去看戏,戏里的凄凄惨惨戚戚总是能让素芹泪流不止,当别人关心询问时,她总是不好意思的一抹衣袖,“哎,唱得太好了,看把我感动的呀!”
八年的时间,素芹靠自己的双手帮小儿子盖起来村里最时兴的房子,还给儿子准备好了重新开始的本钱。因为年复一年的用眼过度,素芹的眼睛渐渐的原来越模糊,儿女们带她去看过几次医生,都没有好转。在爱华回来前一月,素芹彻底的看不见了,这让素芹觉得又欣慰又难过,欣慰的是儿子终于要堂堂正正的回来了,难过的是儿子只能永远存在自己的脑海里了,不知道现在到底是什么模样。不管怎样,活着就好,她默默的在心里安慰自己。
这个夏天格外炎热,爱华终于回来了,看到母亲因为操劳而累坏的眼睛,爱华跪倒在素芹面前大哭了一次又一次。再看到曾经幸福的家庭因为自己变得零零散散,不由得悲从心来,发誓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不再辜负父母。因为在监狱里努力改造,他学会了一门好厨艺,于是就用素芹攒的本钱,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小小的餐馆。因为心里憋着一口气,勤劳能干再加上口味不错,没多久,这个小餐馆就稳定下来了。
素芹如今心里就只剩下小儿子的婚事了,因为有前科,爱华相亲了无数次都以失败告终。素芹总是碎碎念:“你找不到媳妇儿,我可怎么给你爸交代呀?"爱华总是憨厚一笑,安慰素芹,”不要着急,好姻缘都在前面等着哩!”就这样母子俩相依相伴了一年又一年,素芹的身体越来越糟糕,可是她总也放心不下小儿子,小儿子成家成了她心头的执念。
爱华终于在三十岁这年完成了终身大事,对方是一个憨厚的女人,因为家里穷一直耽搁。所幸,他们都没有相互嫌弃,媳妇儿对素芹也很孝顺,人人都说素芹接下来都是好福气了。素芹心里没了挂念,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沉迷听戏。不管哪里有戏台,她总是央求着爱华,带她去,虽然看不到可是听到那咿咿呀呀的戏声,她脸上总是挂着愉悦而满足的笑容。
终于到了素芹六十岁大寿这天,如今儿女们都已安定幸福,也都希望能给素芹一个难忘的记忆,所以除了大摆酒席之外,还请来了戏班子来家里给素芹祝寿。听着台上喧闹的响声,时光就像回到了那一年的春天,国才往台上一站,就牵动了她的心,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素芹越来越想不起国才的模样。也许,是时候去见国才了,素芹心里暗暗叹息道。
随着这个想法在心里愈演愈烈,素芹的身体也一落千丈,清醒的时候她反复的交代爱华,一定要把自己和国才安葬在一处。终究,在寒冬十一月,素芹也去了,留给儿女们最后一句话,“你们都好好的,天冷了,我要去找国才了,他最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