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行散记》这一本书,印象很深刻的几章是《鸭窠围的夜》
《鸭窠围的夜》的时间在寒冬的季节,沈从文乘的小船停泊在鸭窠围。鸭窠围是一个深潭。
沈从文在船上待了五个夜晚,他看情形那天的夜会有风与雪,他坐着的船停泊在路途上一个山石障碍后,希望可以挡过这次的风雪。
这个地方是一个长潭的转折处,两边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的绿绿的竹子,翠色逼人。在这个季节山上只有一抹深黑。
在两岸高处去水三十丈的地方有吊脚楼,这些吊脚楼俨然的悬挂在半空中。作者沈从文对吊脚楼有很大的疑问,比如,“房屋建在半山上,为什么还要那么多木头?”等等问题。
吊脚楼的好处在于河水怎么涨都淹不了吊脚楼。沿着河的吊脚楼像一个水手,日日夜夜在和流水作着斗争。沿岸的吊脚楼让在船中的旅行者和过路人有了落脚的地方了,这个地方既好看又好玩就是旅行者和过路人最爱的地方了。
傍晚,每个人在各自船上的后舱烧了火,用铁厨具煮着饭,等饭焖熟后,他们又换裹熬油,只听见“哗”的一声,菜就全倒进了锅里。炒完了,各自在舱板上三五碗都到腹中,把腹填满。吃完饭后,他们就会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就立马钻进去休息。有些人就会喝一杯酒,到岸上烤烤火,聊聊天。有时,有一些陌生人回来到吊脚楼,一到此地就会在火堆旁边的小板凳上坐一坐,也可以称作熟人乡亲了
在这河边除了停迫在河边大小的船之外,还有无数大小不一的小木筏。较小的木筏上连住人都棚子都没有。大一些的木筏就有小木筏没有的房屋,大船上有小小菜园和养猪养鸡的栅栏,还有女眷和孩子们。
沈从文不能随便地打发这个漫长的黑夜,所以,沈从文想象自己追随着一个唱曲时清中夹沙的妇女声音到她的身边去了。
最后一段,沈从文讲岸边不知何时下起了很大的雪,他听着船上人们的细语,他心想,第二天他一定可以看见临船上船的人,看着那些寂寞的足迹。结果,他醒来,小船已经离那个泊船很远很远了。
《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写给他的妻子张兆和的,虽然,我只是写了一点点沈从文眼中的鸭窠围,但是,他眼中的鸭窠围真的恰如一曲悠扬而朴素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