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广场摆摊,心情五味杂陈,没有第一晚那样怀着一颗安宁的心在等待顾客的光临。可能因下午在学校门口一无所获的缘故吧!
站在广场的路灯下,头脑里的声音喋喋不休,各种负面的念头就像枝桠上的小鸟叽叽喳喳,没完没了。焦虑、不安的感受,恐惧的情绪一股脑涌来,刚开始被它们困扰着,烦恼着,痛苦着……
为了让情绪平复,内心安宁,时不时的刷手机。然而越刷手机,情绪越糟糕。忽然意识到自己这是在干嘛,不是学习释放法了吗?为什么还是被情绪左右,被它奴役呢?为什么不能做情绪的主人呢?为什么如此相信头脑里的念头呢?那都是幻相,根本不存在。
深呼吸,不断地释放,终于把负面的情绪转化成积极的情绪,烦躁的心也安静了下来。
没有人问津,我可以看小朋友们尽情玩耍的快乐模样,可以欣赏广场上舞者的优美舞姿,她们在节拍中翩翩起舞,轻盈如风,妙态绝伦。
或许今晚不会开张了,那又怎样?不要忘了,当初选择做这件事情的初心,是为了给予生命一种新的体验,是为了历练自己的内心,是为了去与更多的人打交道,怎样与别人建立更好的连结。
不知是不是一念之转的原因。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妈妈带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从我背后走过来,直接问红色的带穂的发夹怎么卖的?她爱不释手的看着,问孩子喜欢不,可那个小朋友一直摇头说,不喜欢。她喜欢别的,围着伞转了好几圈,终于选了一个自己喜欢的。而那个妈妈并没有因孩子不喜欢她喜欢的而放下她选择的发夹。她一起买了。就是不知在她给孩子梳完头给她戴这个发夹时,孩子会不会不同意。有意思的是,小朋友走时还告诉我:阿姨,明天晚上我还来看漂亮的发夹,还来买。我笑着说,欢迎光顾,明晚等着你。
生活中像这样的妈妈或许很多吧!非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孩子,不过这个妈妈还算不是特别控制孩子,最起码给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过了一会,又来了一个带了个七八岁男孩的妈妈。我以为她就是觉得发夹漂亮,看看而已。没想到,她嘴里不停地说,真漂亮,我都想买一个戴。我赶紧说,看看选择一个,有适合您的颜色和样式。她最后选择了一个蓝色中间带一朵小红花的发夹。那个发夹真的很好看,我也非常喜欢,简约而大气。她还选了一个给三岁小女孩戴的颜色艳丽的一个发夹,说是要送给那个小女孩。希望那个小朋友喜欢。
最后又有一个上三年级的小女生和她的男同学走过来,围着伞不停地看。这个小女生已是从我第一晚出来摆摊时就已来光临过的。她还是一直说,她很喜欢那个黄色的发夹。我就随口问了一句,你和谁一起出来玩的。她告诉我,妈妈。他的男同学说,要是我们是小偷就好了,就可以偷你喜欢的发夹了。我连忙说,孩子这种行为是在犯错误。你们可以去和妈妈说,让妈妈给你们买。那个小女生说,妈妈不给买。或许这个孩子压根就不敢向妈妈表达自己的需求。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过于强势,控制孩子,打压孩子的自我表达需要。时间久了,孩子就慢慢变得自卑,产生觉得自己不配得拥有某件东西,从而不敢向家长表达自己的需要。其实不止是孩子,就我们很多成年人而言,很多也不敢表达自己真正的需要。尤其是女性朋友,在家庭中更不敢表达自己真正的需要。时常会因为坦露自身的需要而遭到强烈的评判,因而对表达需要感到害怕。这种恐惧的根源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来自于我们小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的感受,而把它们压抑在了体内,一直跟随着我们。
然而作为第一次当家长的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是一无所知的,所以就根本不在乎孩子的需求、感受、情绪。只知我供你吃,供你穿,供你上学,就是爱你,就是对你好。殊不知,一个孩子的需求未被满足时她的一系列内心变化。这个是最应该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去同理的。仔细回忆一下,小时候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时,自己都经历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识到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因为我们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是一个身心健康,幸福快乐的人。
可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太多的指责、评判、否定,那又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总之,童年是人生中最重要最难忘的时光。正如阿德勒所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在抱持性的家庭环境里长大,都拥有一个天真烂漫、五彩斑斓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