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Taylor老师对我这个学员多少还是有些意见的,八月份的俄罗斯之行,因为时差和时有时无的wifi,导致我这期的薄荷阅读进展得并不顺利,这也成为这是我参加薄荷阅读以来落课最多的一期。
本来,每天抽出十分钟时间进行英文原著阅读对于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这次没有“全勤”,一是重视不够,“不写就出局”和“不跑就出局”这两个平台一旦不能完成该周的任务,就会面临被出局的情况,简单有效。而薄荷阅读每期的一百天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八十天的阅读,不过拿不到实体书而已,在一百天的时间里还可以把落下的课程补上,只要在一百天内学完,就可以永久回放。人的惰性就在这里,相对宽松的要求容易让人滋生惰性。估计薄荷老师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学员,即使催读,也是点到为止,不能动用简单粗暴的被出局,导致其威慑力不大。
想当年,我也是美国史专业的一名学生,毕业时的论文题目是研究杜鲁门时期的美国对外援助政策。当年的每个日夜都是在研读大量的杜鲁门时期档案材料的日子中度过的,可能是那段艰难的日子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毕业时,我远离了高校和科研单位,将求学期间一翻再翻的英文书束之高阁。以至于女儿偶尔翻开我以前的英文书时难以置信:“妈妈,你研究生时的英语水平很高吗?你看书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啊?”“那是自然,想当年妈妈考博时连北大变态难的英语笔试都通过了,你说厉害不厉害?不过听力考试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近些年来,工作重心转到了传统文化的经典普及工作上,偶尔与昔日同学聊起,对那段求学经历有恍如隔世之感。我的英文也只有在旅行时用用,如果不是薄荷阅读,我想我与英文的缘分也基本上走到尽头了。
第一次知道薄荷阅读,源于朋友圈一位在新西兰陪读妈妈每日的分享。在异国他乡,首先需要过语言关。她每日的打卡记录,清楚地显示着她正在读什么书,每日读了多少字,目前总计读了多少。刚开始,我纯属礼貌性地给她点赞;慢慢开始佩服,一个远离学校的成年人,能够坚持几十天,太难能可贵了;继而对她阅读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她每天阅读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
在搜索了与薄荷阅读有关的信息且测试了自己的词汇量后,我也报名参加了。
人们通常说二十一天养成一个习惯,无数个二十一天过去了,阅读英文书的习惯自然是已经养成了。不知不觉中发现已经进入了第四个一百天,阅读过的书目有:《陌生女人的来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简爱》《野性的呼唤》《老人与海》《弗兰肯斯特》等,这些书,有些读过中文版,有些只读过英文版的部分章节。一旦开始,竟乐此不疲地坚持了一百天。
最初坚持读书打卡,是为了给女儿拿到三本实体书(坚持打卡在朋友圈分享80天可以免费拿到实体书)。初中后陡然加重的课业给女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她无法再像小学时那样轻松地应对各门课程。我虽不是一位唯成绩论的妈妈,更不会拿自己孩子去跟别人家的做比较,但我一直要求孩子在学习时要尽力,要努力做到自己的最好。言教不如身教,自己做到了,再去要求孩子,岂不更有说服力?
薄荷阅读的带班老师个性多样,但都一样博学、尽职尽责。他们每天在微信班级群中催促和激励大家读书,并且会分享“彩蛋”,或者是一首好听的英文歌曲,或者是一些实用的tips。
无论是在日常工作,还是外出旅行中,每天准时进行阅读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现在虽然不再每天都去打卡了,但是阅读的习惯保留了下来。我喜欢这种没有压力的学习,跟喜欢跟一群爱读书的朋友在微信群里探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虽然英文水平没有突飞猛进的提高,但又有什么关系,只要喜欢,那就去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