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雪如刀,精雕一场秘局。不容一丝松懈,不留一豪破绽。”影片全程笼罩在肃杀、瑟索的风雪之中,但不灭的,是滚烫的心。“天亮了就好了。”让秘密归于秘密,让信仰点亮黎明。
上世纪三十年代,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 就已置身于敌人布下的罗网之中。同志能否脱身,任务能否完成,雪一直下,立于“悬崖之上”的行动小组面临严峻考验。
相比近期其他谍战片,《悬崖之上》将视角更多的停留在个体上。革命,战争,不止是集体与集体之间,党派与党派之间的斗争。人们往往只关注历史中的恢弘叙事,却常常遗忘了时间长河中的“人”。故事开头,四人两两分组,拆散两对情侣,就是靠着“情”来进行牵扯,这样不管哪一组被抓了,都不会把另一组供出去。这是一句在必死情况下的假设,带着悲壮的底色,却有温情的色彩。正是因为有情感的存在,人物才得以被塑造。张译饰演的张宪臣,是四人中经验最丰富,手段最老道的,他第一个识破了特务的诡计,却不点破,靠打趣、大笑来发现破绽,去书店时伪装成女人,从特务的眼皮底下将书带走。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看见了自己的孩子而贸然下车询问,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也因此被抓捕,英雄也是普通人,他们的身上,还背负着家庭的责任、爱人的嘱托。将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置于风雪周旋之中,才更显悲剧色彩。于和伟饰演的周乙,在两次行刑时,都担任了倒酒的角色,同伴死去,他只能看着,因为他要救更多的人。周乙在正反两面的博弈中磨失了人的特征,但结尾他对小兰说“我要你活着看到天亮。”和勒死叛徒却又给了他巨大的人性闪光点。
“乌特拉”在俄语中是黎明的意思,多少前辈死在了黎明前的那个黑夜里。在悬崖之上行走,凝视悬崖下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整部影片中充斥着相互窥视。人人互相打量,相互怀疑,判断对方是否可信。影片一开始,大全景,四顶白色的降落伞飘摇在风雪中,就已经暗示了全片的剧情走向,个体在历史长河中是如此渺小,却又如此伟大。影片中也多次用到了窥视视角的镜头,配合泠冽的色调,营造出一种压抑的窒息感。正如在悬崖之上小心行走,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全片因乌特拉行动而起,却因叛徒的存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全盘皆输,这时影片的主线就转向了营救同伴。张艺谋导演最初选用剧本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悬崖之上》原剧本最突出的就是,它并没有写任务,乌特拉行动就是一个词儿。我问他(全勇先)行动是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并不想关心这个”。(剧本)写的是四个特工入了罗网,下来就入了陷阱,然后就苦苦求生、挣扎和脱身的故事。也就是说是个生存的故事,特工陷入重围之后生存的故事。”乌特拉行动更像一根引线,引线另一端是一个群体的信仰和热血。
在影片的最后,雪终于停了。雪花落下,遮盖了所有的痕迹。但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 正是因为有那样一群革命先辈在悬崖之上凝望深渊,如今的我们才能眺望黎明。
“天亮了就好了。”
天总会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