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21期(2025年2月第4周)主题——“融”练笔写作专题活动。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会的动物,脱离群体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的理解是人与群体之间多少有关联,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不管喜欢与否,我们都要融入社会、融入集体、融入自然,就像约翰·多恩说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
小区边上有一个小菜场,直线距离相隔500米不到,菜场虽小,却如同一只小巧的麻雀,五脏俱全,菜场如同一个广阔的舞台,周边的人流、商铺、农民都不约而同地融入这个舞台。
我融入菜场的原因是方便、物美价廉。菜场离小区近,几百米的路程,抽个烟的时间,车子都不用开了。小菜场辐射周边,菜场里琳琅满目的蔬菜、水果、肉类等各类食材让人目不暇接,包罗万象,各种色彩、形态和品种应有尽有。比如蔬菜,胡萝卜、白菜、番茄等各式各样的蔬菜形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让人赏心悦目。
如果你对蔬菜有要求,想吃新鲜的蔬菜,并且觉得菜场里的不符合口味,也能满足你。菜场门口还有周边农民自己种的蔬菜,都是当天从菜园采摘的,嫩嫩的、绿绿的。我经常光顾菜场,是因为物美价廉,并且可以货比三家。有些东西不知道价格也不怕,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多问几家就知道了大概,这也是我融入菜场的第二个原因。
菜农融入菜场的原因是为了变现。蔬菜有季节性,一方面菜园里的蔬菜要及时采摘,要不然时间一过就不鲜了,也卖不了价钱。另一方面,要及时种播种新的菜籽,什么季节种植什么蔬菜,那都是有要求的。有句农业谚语,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这个道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农民只有把菜及时卖出去,才有收入,他们如同勤劳的蚂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起早摸黑、早出归晚,就是为了多卖几个钱。我对农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也许跟自己长在农村,父母是农民息息相关。
农民也是有商业头脑的,他们知道要融入菜场,菜场自带流量,有人流,借助菜场这个舞台,不用吆喝。另外,他们往往很早就到达了菜场,也许未必知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句话,但他们的行为却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凡事要趁早,卖菜也不例外,早上买菜的人多,好卖,一回生、二回熟,一来二去的,有些农民和市民还交上了朋友。
商贩融入菜场是为了多赚钱。自古以来,商人是逐利而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菜场门口两边的店铺,都被人租用,从南到北呈一字排开。例如蛋糕店、熟食店、水果店、早餐店、药店,甚至还有生鲜超市、口腔医院,满眼是烟火气。
这些精明的老板们不约而同将店开在菜场门口,自然是为了赚钱,看中这里的热闹与人流。他们的融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客观上促进了菜场的繁荣与发展,差异化的优势能符合更多人的需求,能满足更多人的要求,也能解决更多人的痛点,这是需要的相互合作、各取所需,是一个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菜场的流量与生俱来,我们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