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经验:今天讲四个小故事!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男人当智慧如斯!
刘邦把西汉建立的最大功劳归于三个人:张良、萧何、韩信。
其中张良是排在第一的。简单的说,
得张良者,得天下。
2250年,绵长遥远,四个故事说说张良的跌宕纵横精彩:
1,
公元前186年 ,张良轻轻的走了,享年64岁。
没错,这就是第一个故事。
“轻轻的走了”这句话分量有多重,你可能不知道。
我们首先列出一份名单:臧荼、韩信、卢绾、英布、彭越等……
这些是什么人?
答:和刘邦一起创业的异姓小伙伴。
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创业成功后或死或逃。
而张良,没有在这份名单上,这何其幸运!
堪称奇迹。
刘邦分封功臣,张良获得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然而,张良谢绝了,他只要了“留”这个地方,成为留侯。
“留”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这是张良和刘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据说两人一见如故,于是决定追随刘邦。
张良“辞汉万户”最后只选择留地,
一则表明自己并不贪恋功名富贵;
二则可能是暗示自己永怀知遇之恩,尽守君臣之道追随刘邦之意。
可谓大智慧。
你可能会暗暗欣赏张良深谋远虑低调持重。
但这是以后的张良,与年轻的张良对比,你会有判若两人之感。
不信请看第二个故事。
2,
公元前218年,32岁的张良为报秦灭韩之仇,在秦始皇东巡路经博浪沙,意欲锤杀秦始皇。
计划失败。
血性冒失的张良还是富于韬略的张良?
后人形容:
一击震天下。
子房一椎,宇宙生色。
这是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吗?
豪侠兴盛战国时代,年轻的张良多少有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的鲁莽游侠习性。
但他是怎么转变的,以至成为谋圣?
这就得说第三个故事了。
张良刺秦未遂,更名隐姓,逃亡下邳。
第三个故事就发生在下邳。
历史的经验:今天讲四个小故事!(续)
3,
沂水桥头头遇老翁,经受考验赐天书。
老人脚轻轻一甩,鞋儿掉到了河里。
“小伙纸,帮我捡一下鞋”。
“老头子你故意扔的,你以为我没看见吗”。
算了,看这糟老头也挺可怜的,
“诺,你的鞋”,
“别走啊,小伙纸,跪下来帮我穿上吧”,
什么?还要我跪下给你穿上?
我秦始皇都敢锤,信不信我砍死你。
“别怕啊,小伙子,我不是碰瓷的”,
张良捂鼻给老头穿上。
“孺子可教也,5天后来这,有大礼相送”。
5天后的早上,张良如约,老人早早等候:
“迟到?太没礼貌,5天后再来”。
5天后鸡鸣之时,老头又说5天后再来吧。
第三次张良深更半夜就出发,摸着黑灯瞎火来到了桥头,这次比老头早了。
老人很高兴:你已经通过了种种考验,我送你一本书。
张良一看,是《太公兵法》。
张良后来果然成为了高手!
圯上受书,苏轼《留侯论》里有精辟论述: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苏轼说,汉高祖的忍耐,是张良教给他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第四个故事。
4,
刘邦临门挨一脚,赚得韩信西汉兴。
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带战事胶着,而北方的韩信却势如破竹连克赵国齐国。
一天,韩信派使者捎来一封信给刘邦。
韩信信中说齐人狡猾,反复不定,而且南边靠近楚国,所以我想做个假齐王,稳定局势。
刘邦看完信后大怒,破口大骂……
刘邦的臭脾气正待发作,张良在背后踢了一下。
张良道: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刘邦懂了,继续“大怒”: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的,做什么假的。
于是派张良为特使前去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项羽。
张良及时向刘邦传递了忍的信号,这就是苏轼说的,汉高祖的忍耐,是张良教给他的。
比如疏通项伯在鸿门宴中暗中保护刘邦;
贿赂项伯让他劝项羽把汉中地区封给刘邦;
建议刘邦进汉中时烧栈道麻痹项羽;
提出联合英布、彭越和韩信对楚战略包围的方针等等,
第一大功臣,实至名归。
张良之外,我更喜欢郦生。
但时间是条河,我在河边望对岸,对岸大雾缭绕。
读汉初、楚汉时被张良的每一步智慧震惊。
明天说说郦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