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练研究个人成长三年,我悟到了:为何有人越努力却越发焦虑?可能在于他处于“假性自律”吧

在学习教练研究个人成长的这三年里,我目睹了太多“努力却并不快乐”的人。

有人每日凌晨都会晒出书桌打卡照,可在模拟考中的成绩却屡屡下滑;有人报了十几门线上课程,笔记写满了三个笔记本,然而真正能派上用场的方法却寥寥无几;还有人把“必须完成今日计划”设置为手机屏保,一旦某天未能完成,便会陷入整夜的自我否定之中。

他们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明明已经很自律了,为何越努力却越焦虑呢?”

直至近期,我才发觉问题的关键所在——很多人所认为的“自律”,实际上是“假性自律”。

一、成长型努力:犹如种树,扎根默默蓄力

真正的自律,是怀揣着清晰的目标稳步前行,通常可称之为“成长型努力”。

小林在高二时,数学成绩总是在及格线附近徘徊,难以实现突破。在帮他分析情况后,我并未让他盲目跟风去刷题,而是安排他花费一周的时间去整理近一年的错题,结果发现他90%的失误都集中在函数求导和立体几何这两个模块上。

接下来,他每天会抽出40分钟专门攻克这两个模块:先将课本例题彻底理解掌握,接着去做基础变式题,最后才去挑战中档题。

到期末考试时,他的数学成绩从72分提升到了115分。他说道:“刚开始的时候确实着急,不过看到错题数量越来越少,就明白自己的路没有走错。”

进行成长型努力的人,就好比在栽种一棵树。他们心里清楚自己想要的是枝繁叶茂的成果,所以甘愿在他人无法看见的地下,耐心且一点点地去扎根。

他们的努力有着明确的方向,会定期进行复盘并做出调整,不会因为外界的节奏而打乱自己的步伐。

二、表演型努力:恰似演戏,在聚光灯下尽力

“假性自律”的本质,其实是“表演型努力”。

这类人表面上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是在用形式上的勤奋,去掩饰自身在方向上的迷茫。

小周的日程安排精确到了分钟:早上6点聆听英语播客,在通勤途中浏览行业报告,午休时练习PPT模板,晚上还要上两小时的线上课程。然而在经过三次交流之后我才了解到,她所报的课程横跨新媒体、心理学、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就连她自己都讲不清楚“学习这些课程是为了升职还是转行”。

更为重要的是,她格外在意“努力的证据”:听完播客后要把截图发到闺蜜群里,报告必须用荧光笔划满才觉得自己“学到了”,课程必须以倍速听完才不算“浪费”。一旦某天没有完成这些“仪式”,就会焦虑到失眠。

进行表演型努力的人,他们的努力更像是做给别人(甚至是自己)看的:打卡是为了获取点赞,报课程是为了缓解“不学习就落后”的那种恐慌,制定严苛的计划是为了扮演“自律的人”。

可戏剧终有落幕之时,当灯光熄灭,面对毫无进展的现实状况,焦虑情绪便会如潮水般汹涌袭来。

三、用正念让努力回归本心

在这三年的实践过程中,我察觉到“正念练习”是打破假性自律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外界的干扰,从而清晰地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1.1分钟呼吸锚定法

每日花上1分钟,闭上双眼,专注于感受呼吸:吸气时,体会空气从鼻腔进入的感觉;呼气时,留意腹部微微的收缩。当脑海里蹦出“我今天还有XX没完成”“别人都比我进步得快”这类念头时,不必与之对抗,只需在心里默默念叨“哦,这是个念头”,然后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呼吸上。

这个练习做得多了,你会察觉到:许多焦虑并非源于“不够努力”,而是源自“怕别人觉得我不够努力”。

2. 以“意图清单”取代“任务清单”

将每日的“要做何事”,转变成“想通过这些事收获什么”。

例如,不说“今天要背诵50个单词”,而是写成“通过背单词,我想要读懂下周的英文文献”。

当行动与真实意图相联系,便不会在无关紧要的琐事上耗费精力。

我目睹了太多人被困在自己划出“假性自律”圈子之中:靠打卡来证实努力,借忙碌以逃避思考,用他人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人生。

真正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场需要观众的表演。

愿我们都能够放下对“努力姿态”的那份执念,依照自己的节奏,踏踏实实地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