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词讲透什么是国学?
(老明说一33)
国学,热了。
但在我看来,还没开始呢。什么时候满世界的人们都不浮躁了不抢钱了不得瑟了,大家都真正的活出人应该有的样子的时候,才是国学的真正复兴。
昨天有广告弹出,785元100本国学书,说物美价廉。我说的是,能否读过来?书是用来看的,不是拿来囤的。如果买来不看,看了看不懂,不懂还硬看、瞎看、胡乱看、装着看,不如您拿785元买半瓶茅台囤下。
那一天有人咨询,说他们建立个国学群,每周读一本,然后拿出周末两个小时座谈“论着语”。我无法回答的是,精华和皮毛的区别?更不敢被咨询的是,这样的“海读”是读书的好方式?
以上两例,加上孔子学院的全球化、学生课本增添国学、国学讲座专家教授乘机捞世界……国学热,从我的视角看过去,是虚热、然后是虚脱,最后是虚学一场。
第一个问题:国学为什么会热?
1是怕失落想传统下去;2是人欲横流了拿国学救救孩子;3是国家复兴找回文化自信;4是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5国学真是太好了。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国学?
1是中和2是中庸3是仁政4是无为而治5是顺其自然。其中的中和说的是做人,中庸是做事,仁政是社稷,无为是世界观,顺自然是方法论。
我试图用一个词讲透什么是国学?从此再不迷惑,坚定起国学的信念,把国学的精髓进行到底。
全部国学,四个字:天人合一。
天上有什么?
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白云朵朵,雪花片片,有仙鹤飞过,还有过龙的传说。
现在,我们找一找,如果天上就留一个、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怎么都离不开的那一个,是啥?
太阳。
太阳就留下一个特点,是啥?
天一:天天向上。
人呢?
人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啥?
人一:生生不息。
天、人,一个品德:自强不息。
天人合一没?
人活着为了什么?怎样才能活得更好?活下去的榜样是什么?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阳光正直、无私无畏、勤劳智慧、仁者无敌。
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吗?哪里来的这个积极性呢?你看太阳啊,从来都没有偷过一回懒儿,谁有它那么积极乐观健康豁达呀?
天人合一,哪来的?
孔子之前,中国的国学学者有两位,一是伏羲,一是姬昌(周文王)。他们两人的学术成果是《易经》。研究对象是天。伏羲研究天,是为了种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24节气弄懂了,目的是把地种好,填饱肚皮。上知天文,还要下知地理。天地整明白了,还有高山大川、风雷水火。天地水火风雷山泽,把这八个可能导致丰收在望或者颗粒无收的东西整明白,伏羲八卦是这么来的。
周文王琢磨天,目的是想知道自己的天命。忽一日一不小心得罪了残暴的肘王,被关到监狱吃上牢饭,啥时候才能转运?哪天能够重见天日?他实在是闲得无聊,把伏羲的太极八卦拿来,占卜自己的命运。结果发明了64卦,使伏羲八卦得到发展。
天命观。
天命观三要素:知天、敬天、持守天。
以太阳为榜样的力量无穷 = 天命+天道
从孔子开始,或者说以他为界,国学的对象,从天转向了人。
发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种地不再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了。因为种地的工具已经从石制的、青铜的发展到了铁制,生产的粮食多了,多到了贫富太悬殊了,怎么分配才最合理?怎么才能让所有人都觉得公平?
这个,就是孔子的课题。老人家一生奔走呼号,著书立说。还真没白忙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2000年,一个“仁”字成为最正宗、最规范、最权威的国学精粹。
大家来看这个“仁”字。我怎么看、反复的看、看了多少年,怎么都觉得这个字的四个笔画加在一起,是个天字。
人+二=天
天人合一。
从造字到内涵,中国的国学,从伏羲开始,到孔子结束;从天开始,到人结束。
第一个结论有了:学国学,读国学,哪用读那么多书籍、门类和子项,只要精读伏羲和孔子,就够了。
为什么这么结论?我再往细说。
老子,对国学的建设贡献最大。原因也简单,他曾担任周朝图书馆长。先是博览群书,然后是自己写。除了“精写”《道德经》以外,还整理、编撰、修复了《易经》。
这样来看,先是伏羲、再是姬昌,然后是老蚺,最后是谁呢?是那个每每拿点家乡土特产肉干什么的来看自己的蚺老师,真正的意图是换点竹简子拉回家,其中就有《易经》。孔子68岁研易,如获至宝。“韦编三绝”是说读书太用功,把串竹简的牛皮绳子都弄断了三(多次)的意思。他读的这本书就是《易经》。
《易经》为五经之首。
《道德经》为万经之王。
但是,几乎没有原创作品的即亲自写作的孔子、儒家、仁政,却成了“至圣先师”。
为什么?
我今天在这里把这个困扰人们的问题点透,其实刚才说完了:孔子研究的是人,是生产力大发展到铁器时代后产品大剩余导致阶级斗争无法调后的人与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人、关系,是孔子《论语》、《春秋》的全部内涵。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论语》是一部《人学》:怎么做人、怎么从政、怎么治国的学问。
我们来理顺下,第一代学者伏羲发明了先天八卦,被姬昌通过叠卦发展为64卦的《易经》,后来被第二代大师老子修复整理中接受其思想,写出了《道德经》,再后来是与老子同代的孔子,虽然接触《易经》很晚,但是因为研究方向早就从“天命观”(天)转到“仁政观”(人),所以,属于殊途同归的性质。
伏羲那一代研究天的目的,是为了人能吃上饭能活下去;孔子研究人的目的,是为了天(子)天下即江山社稷。老子介乎两者之间,用“自然为”统一了伏羲(第1代)和孔子(第2代)学术成果。就是这样,他们几个完成了中国国学的从奠基到集大成。
什么叫集大成?
高峰、顶部、研究到家了。
剩下的,都是在炒人家的冷饭。只不过形式不同、花样不一。尽管“后国学”也有创新、有发展、有独特的魅力,但都是“前国学”的补充、体会、说明。就像老师讲课,然后留点作业,完成就是了。好多专家在这里又犯了一个错误,说中国就是因为孔孟之道太禁锢了思维,导致了明清的也就是中国近代的落后。我的观点更相反,别说我们原来尊孔没毛病,未来的世界里,孔子还是老大。不信走着瞧。
原因也简单。是因为中国这个早熟的儿童从一开始就太优秀到把学问做得对、做得像、做得好、做到完美了。使得我们后来的人随便从里头拿出哪怕一个金句,都都洋洒的整出一大篇儿来。
“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比全部的曾国藩还深刻。“天行健,君子以自不息”,就是全部中国男人的座佑铭,这一句就够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对全部38节女神们的最真实最典型概括。
《论语》
《易经》
如果读易经有困难,那就读《道德经》,然后就国学了,不差啥了。如果有时间有精力,读完这几个,再读啥都是好事。但是千万别做本末倒置的事,学了皮毛还在那故作高深。
现在,我们回头再说“天人合一”就是国学,就容易多了。
靠天吃饭,直到21世纪的今天,人类也没有解决吧?所以,研究天太重要了,是吧?我们老祖宗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根本性问题,厉害不?
天人合一,一是啥?
是地:人手里拿着种子根据24节气的要求播进地里、然后田间维护、然后秋打冬藏。
人+天→地:打粮食,活人。
天遂人愿。皆大欢喜。中国人一种就是5000年,直到现在也乐此不疲。
全因为我们中国有块好地。否则哪里有一种文化绵延5000年后还能说崛起并复兴?
大中原。这就是天人合一的“一”。
一块好地、一国的农民、第一产业农业、一部《论语》、一条龙脉、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一种厚德载物国家精神……肥沃的土地+勤劳智慧的人民=中国的人文地理:国学
中国人,努力的坚定的认真的把“天行健”的客观发展规律作用(无为)于大中原这块土地、地上的庄稼、庄稼的收成、收成后的分配、分配的逐渐走向公平正义(中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中庸)发展,在五位一体(顺其自然)战略下重回世界之巅(龙终日乾乾)。
到这里,天人合一的天,到底是什么?已经十分清楚了。天,最初是天文,然后是代指中国人的精神,最后落实到了客观规律。给“存天理,灭人欲”平下反。我认为“天理”,就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客观发展规律。拿这样的天理“灭”那贪得无厌的“人欲”,就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
最后我们做个归纳。
大中原上的中国人,以对天地的敬畏,靠积极的探索和勤奋的劳动,老老实实的种了5000年的庄稼地。
为了种地,把地种好,出现了三个文化成果《易经》、《道德经》、《论语》,我把它叫做“两经一语”。又因为《道德经》与《易经》其实是一个东西,也可以叫“一经一语”。
其中,《易经》是自然科学代表作。由此产生的《梦溪笔谈》、《水经注》、《农政全书》、《九章算术》、《齐民要素》、《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
其中,《道德经》是自然与人类融合的代表作。以《诗经》为代表的文学系列、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国画系列、以《兰亭序》为代表的书法系列、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武术系列等。
其中,《论语》是政治学和国家治理的代表作。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系列、以《周礼》为代表的政治学系列、以《孟子》为代表的国家治理系列等。
不是总让我给开个书单吗?
这个就是。
不是说学国学蒙圈吗?
“两经一语”,就找到北了。
不是说国学太笼统了吗?
我说具体点:
1好好写字。只要认真的弄懂汉字的音、形、意,全是国学大师。
2好好吃饭。饭碗是瓷器,筷子是阴阳,菜肴是中餐,食材是中药,喝汤可调病,喝茶是文化,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对面,是琴棋书画诗酒花。
3、好好做人。吾日三省吾身。
什么是国学?
天人合一:
一是阴阳《易经》;
民以食为天《道德经》;
仁者爱人《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