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女儿们的信第九十一封:相同的事情,不同的理解
硕硕、畅畅你们好:
咱们继续《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今天聊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作者写到了两句话:《论语》的每句话都好像有无限的生命力,可以让大家充分引申发挥;有时作者写作是都不清楚的意思,却能被读者阐发。还有一句我们常说的话,那就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为什么会这样?
大家看到的《论语》也就是那几个版本和解读,为什么我们得到的启发不同;为什么作者都没有想到的事情,而读者却想到了;为什么一个汉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样子?我想是因为,我们每个的经历不同,所处的视角不同,所以也就导致了我们所看到,所想到的各有不同。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就像你们姐妹两个,都是我们的孩子。但因为年龄不同,基因差异,所以脾气性格也不同。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都是这样,更何况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人呢?我首先要跟你们说的就是,我们要学会包容。跟我们有不同观点的人,不是说我们或是他们就必须有一方是错的。差异只是来自不同的经历,而我们的不同,也只是为了解决各种不同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大家各有不同只是结果,你们不要因为结果不同就否定对方。我们还是要看形成不同结果的原因和逻辑。如果你没有包容性,那你们首先想到的就会是对方是错的。一个先入为主的思路就会堵死你之后的很多路。
首先是包容,要允许和接受不同观点的存在。而不同视角的存在,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有利补充。你能确定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吗?我想没有人敢说自己永远都是正确的。那怎么才能发现自己错了呢?不就是发现对比吗?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件事,得到一个结果。在看他人也按照自己的想法得到一个结果。通过对结果的比较,你是不是就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了呢?如果没有比较,你还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吗?
相对于我们自己,你们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有句话虽然有点好像是政治不正确,但我认为是事实。那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这个世界其实就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自己,另一部分就是除我之外的所有。其他人给我们提供的视角,不管怎样你不用去着急否定他。不管你认为他是对还是错,都无所谓,他只是你看待这个世界的一个参考。接受,并包容各种不同的存在,然后把他们当做我们的工具,用来实现我们自己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你们喜欢某个明星,年轻人追星很正常。但就是有某个人不喜欢他,并且还在黑他。你会怎样?我想首先会很生气,想着怎么去反驳他。但这样有什么意义吗?最多你只是解气了。或是你打他一顿。不要受情绪的太多干扰。只要人就会有人喜欢有人讨厌。就算是一个公认的好人,也还是会有不喜欢他的人的。这个世界是多样性的,不可能大家都有这同样的喜好。如果消除了多样性,这个世界可能也就不存在了。还是那句话,要学会包容。包括与你观点不同的,甚至是你讨厌的。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你要看到他们存在的好处,那就是给你提供了一种你没有的视角。我上面不是说了吗,除我们之外的所有都可以看为是我的工具。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一定的目的。
继续说包容,我想到了一句话。看一个人是否成熟,就看他能不能接受两种完全的不同的观点同时存在。好像是这个意思,具体怎么说我也忘了。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只能接受一种观点的存在,或是说我们自己一般都只能有一个观点。是好,是坏,你只能选一个。再或是与我无关,我无所谓。但只要是跟你利益相关,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只能接受一种观点。但这个世界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是这个客观世界的主体。我们左右不了什么事情必然按照一种什么方式发展。我们只是这个世界众多参与者中的一个。
我总习惯说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是具体的,我们也处在具体的环境中,需要面对各种具体的问题。但你不能让自己始终沉浸在这些具体的事情当中。你们要学会跳出自我的视角去看问题。不能总只盯着自己的利益,自己眼前的那一点得失,自己当下的情绪变化。要学会跳出自我视角,从更大的维度去回看自己。只要不是需要你做出选择,采取行动。那么就需要你们允许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同时存在。在做决定之前要接受矛盾。只有在矛盾相互的碰撞中,你才能更清楚的看明白一个问题。你要的不是确定谁对谁错,你需要的是做出一个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专注于你想要的结果,接受过程中矛盾双方的博弈与共存。
我又想到一个概念,那就是无我。当你总是执着于自我的时候,你就等于放弃了所有除你之外的视角。当你放弃自我,也就是放弃你的利益,你的立场,你的观点。最简单就是以一个第三视角去看你所遇到的问题,很多思路就清晰多了。我之前经常说我们都是受限的。同时我们也正是因为这些限制而存在。因为有身体的限制,所以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人。因为我们被限制在了一定的时空中,我们才有了相应的经历,成就了自我。如果没有身体的限制,我们不就灰飞烟灭了吗?哪里再去找我们的存在痕迹呢?但这些限制也决定了你很多事情做不到,或是根本做不了。我们无法真正的做到无我,因为我是个客观存在。你无法否定自我的存在。你只能是去假设,去人为的换位思考。从他人那里学习他看问题的角度。如果真的无我了,我们也就没法进行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