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次见面的恋恋不舍
带儿子回老家参加聚会,碰到了很多亲戚。其中还有一个初次见面的三岁小朋友,儿子是属于乐天型,看到小朋友无论年龄大小,都会主动邀请一起玩耍(玩伴对他是异常重要)。然而相处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第一次见面显然三岁小娃不太熟悉我们,她需要去观察,所以基本不搭理我们。吃饭间隙我带着儿子到楼下玩耍,儿子一会跳到石头上,一会从阶梯蹦下,玩的好不自在。三岁的小妹妹看的很是兴奋,于是她开始慢慢跑动起来,慢慢的走近我们。在一个小阶梯上,她也想跟着儿子一起蹦,但是️担心会有危险,我看着她:“你想尝试一下吗?可以慢慢的,稳稳的蹦一下,我觉得你可以做到的!”小姑娘半信半疑,蹭的一跳,稳稳的站在那,有了初次的尝试,她变得越来越兴奋,继续来回蹦跳,然后和儿子一起疯跑,原来没有束缚的感觉是这么好,原来尝试了就可能会做到自己想做的。
吃饭时候,小姑娘显然已经对我们母子感兴趣了,于是她悄悄的走到我们边上,我示意她坐到我怀里,她很开心的接受了,在我怀里她剥了一颗很难剥得瓜子,一遍一遍的鼓励换来了她极大的信任和亲近,最后她把那颗自己辛苦剥出来的瓜子仁塞到了我的嘴里。短短相处的时光,她开始喜欢起我来,以至于晚上离开时哭着钻到我怀里要跟我回家。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第一次见面的娃会这么喜欢我。其实我心里明白,这一切全在于鼓励,在于懂她。她的每一步尝试我都不会阻止,每一种决定我都给予尊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她尽量学会尝试,告诉她要做的而不是不要做的。
(二)停留十秒的乒乓球
托管班的孩子们被老师布置了一个乒乓球作业,要求把乒乓球放在球拍上停留10秒不落地,对于一年级的依依和琬琬来说有点难,在练习了几次失败之后,大家都有点沮丧。于是我演练一遍给他们看后,再慢慢告诉她们注意地方,慢慢的依依掌握了技巧,很快能停留10秒了,依依很是兴奋,觉得自己做到了。一旁的琬琬看到更加着急了,一直说:“我不行,我永远也不能停留那么久,我肯定做不到。”看得出来她有点失落,有点气馁了。于是我陪着她一点点的练,对她每一次的尝试都给予了肯定,不断的鼓励与示范加调整,琬琬竟然将球停留了近一分钟,她激动的直喊:“老师,我做到了,你说我棒不棒?”“你觉得自己棒不棒?”我笑着回应她。两个孩子一起回答道:“我们都好棒啊!”那一刻似乎她们成为了一个自信的小公主,对自己充满了崇拜。鼓励过后的小激动让她们异常兴奋!
(三)害怕后的推卸
豆丁因为听错奶奶说的话,和奶奶较真起来,受到了奶奶的质问与指责,于是情急之下把责任推到爷爷身上,说是爷爷做的错事。这下又被冠上“撒谎”的头衔。当所有人开始指责质问他的时候,豆丁开始咆哮和哭叫,那一刻他是多委屈和无助啊。所以当他看到我的时候,我只是抱了抱他,说出了他的感受,他依旧很激动,说的话也是只言片语,我就这么抱着他,静静的等待他的发泄。很快豆丁冷静下来了,和我说发生的整件事,然后就恢复了正常。那一刻,他需要的就是这么一个拥抱和倾听,仅此而已。
我们总是希望运用工具去和孩子沟通,运用概念去引导孩子,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和孩子的连接,忘了真正懂孩子比懂工具更重要。工具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对于孩子,我们需要做的是用情感去提升温度,而不是靠冷冰冰的工具。德雷克斯说过:“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所以真正的鼓励能帮助孩子们培养勇气:学习和成长的勇气,不受责备和羞辱地从错误中学习的勇气,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和人生技能的勇气。真正的尊重和懂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去仔细的听孩子说话,这才是我们拉近和孩子之间距离的法宝。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懂孩子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