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格局决定了什么样的结局。
事情没做好表面看起来是由于采用了不适合的方法。事实上,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有认真,对事情的本质和关键点没有认识,或是认真了却因为自身问题,不是盲目乐观就是格局所限,没有选择更好更适合的方法。
众邦公司最早与陈宇宙讨论圣和社拟开发的平台时,一口就认定了他们的后台框架完全可以满足要求。陈宇宙也在对众邦的产品进行了初步测试后认为是可行的。如果只是一个静态的产品,他们的观点一点毛病也问题,但胜途是一个需求随时变化,必须不断迭代升级的互联网平台,采用一个通用后台来实现显然存在很大局限。作为专业人员众邦的技术人员不可能看不出来。之所以明知道有局限,却信誓旦旦说能够满足,除了对自己产品的盲目自信外,站在众邦的立场来看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无外乎只是为了推销产品,只是把这个圣和社视为生命的重要产品当成了简单的生意。以最直接的方式满足对方第一个版本的基础需求就算完工。至于产品是否有扩展性,是否对迭代升级有影响,都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
让众邦没有想到的是,由于他们开发进度缓慢,使圣和社有了足够的时间进一步对产品有了新的认识,对之前的需求不断做出调整和变化。有些调整,技术上就是几句代码比较容易,而有很多看起来简单的调整,技术上处理起来却十分困难,甚至和他们采用的通用后台框架逻辑冲突,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之前的需求不是这样的。”在陈宇宙或尚方剑根据团队会议或肖岩的想法向众邦提出要求时,众邦的人常常没好气地说,“这个要求不能实现。如果可以,也要花很长时间,很高成本。”
这是一个死循环,众邦越是拖延,这边的需求变化就越多,需求变化使开发难度增加,也就愈发交不出产品。双方都知道,死循环是众邦一开始没重视,没有抓紧时间造成的。如果及时交了货,肖岩这边又怎么有那么多时间想出新需求呢?
众邦想好了是该做一个了解了,他们答应陈宇宙尽快到圣和社来现场解决问题。不过,他们明确表态,对一些最早方案中没有的新需求不予理会,无论是因为时间成本,还是根本无解。
圣和社接待了来解决问题的众邦的实际控制人,首席技术官和他带来的一个技术员。这是首席技术第二次来和他们交流,上一次这个装修时尚的办公室还没完工。
双方对平台的需求进一步做了明确的界定,重点对接了手持端的表现形式。客人没有接受圣和社请他们留下来开发的提议。表示他们的环境更有利于开发,且团队也都不在身边,协同工作不方便。肖岩知道无法挽留,两天后,严格说一天半后只得和他们道别。众邦的人走之前,肖岩和陈宇宙以及尚方剑和沈鹏一起宴请了他们。席间陈宇宙和对方签了一个事前商量好的补充协议,对开发边界,开发时间等作了约定。
双方推杯换盏相谈甚欢,对产品充满着憧憬。尽管气氛热烈,又签订了新合同,只是肖岩还是有些心中无数,现有的框架上能做到什么程度他是持怀疑态度的,再说之前过程中对方的强势也是历历在目。他知道眼前的这位众邦的实际控制人从来都不会直接表达不同意见,所有意见都是通过那位这次没来的满脸笑容的年轻女士表达。饭桌上的和谐说明不了什么!
肖岩的顾虑不幸还是成了现实,饭桌上的和谐对众邦强势的姿态完全没起到作用,众邦的人走后,一切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而这一次大家决定不再妥协……
早安,五月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