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共读感悟(一)

今天是<<不管教的勇气>>共读第一次,这本小书很薄,读起来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也能读懂.这就是作者岸见一郎最厉害的地方,整本书都融入了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的知识点,但是看不到一个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我读的时候一眼能看到作者育儿思想方法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所以这本书写的非常专业又完全没有专业的痕迹.这就是高手,所有的心理学知识都已经融入了育儿日常,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了。

今天来的书友蛮多的,育儿是每个妈妈的刚需,大家都有育儿困惑,也面临着育儿难题。今天第一个环节就是写下一个育儿困惑,大家写的都很笼统,说明大家对问题自己也是不清晰的,任何问题都需要具体化才能更好的探索.写下育儿问题不是我要给每个人答案,只是拿出来探索,帮助大家去梳理问题,答案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

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作为咨询师是不给来访者建议和答案的,通过与来访者探讨,协助来访者看见问题背后的无效的行为反应和维持性的因素。问题是被我们构建出来的,我们为什么把它界定为问题,是什么在维持着问题,我们是如何反应的,有没有效.

从构建主义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的角度去看见这些,和来访探讨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解读,走的深又很专业,没有基础的人是get不到点的。

现在每天都在学习和强化心理咨询专业的理论,所以我感觉自己的咨询师的理念和思维逐渐形成和内化了。在带领团体学习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倾听,看见书友问题背后的一些模式和创伤,当然还要看见资源。我相信每个人都自带资源,已经是做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评判做的好不好,而是看见这个妈妈那个当下的感受。咨询师越真实越能给到对方支持,做父母也是如此。

阿德勒的主要思想其一就是课题分离,这件事后果由谁来负责就是谁的事情.学习是谁的课题,应该是孩子的课题.孩子要为学习负责,但是很多价值都不断的干预孩子的学习,明明干预没有什么效果,但是还是不断的折腾较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学习这个不确定的课题激发了家长内在的恐惧,家长希望通过掌控孩子的学习获得掌控感.

今天在讨论时问大家,这是孩子的需要还是家长的需要呢?这是家长的需要,打着爱的名义在控制.问题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家长内在有一份焦虑需要面对,但是家长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情绪,总是往外抓,比如抓孩子的学习转移和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问题还是要回到家长这儿!课题要分离,孩子的学习是孩子负责,家长的情绪课题需要家长自己负责.但是很多家长把两件事混合在一起,不断的在孩子学习上较劲,自己的课题不做,跑到孩子那里做孩子的课题。

很多家长喜欢批评孩子,作者道出了真相,批评是无效的,反而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因为批评也是关注总好多没有父母的关注好.孩子的不合适的行为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父母关注,批评是一种强化刺激,强化了问题行为.家长对批评还非常上瘾,因为批评者是高高在上的,满足了家长的自恋,也反应了家长心智不是很成熟.我们很多人只能看见外显的行为,看不见行为背后的需要和动机,所以看不见行为背后的生命.沟通是为了看见生命而不是解决问题.问题是求救信号,是用来了解这个生命内在需求的.

作者不提倡表扬,也不提倡批评,表扬和批评都是想干预孩子的学习,都是外在刺激因素,会淡化学习本身这件事情带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我现在学习如果有人表扬我,我会觉得很奇怪,毕竟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觉得弊端还有一个是让孩子有个错觉,觉得是为了父母而学习,对学习的主体意识会淡化.家长管就学, 将来上大学没人管可能就不学习了.

对于孩子考的不好,家长要不要安慰呢?很多学习过的家长会过度共情孩子,孩子一有情绪就会共情孩子情绪,导致孩子没有独立的空间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家长在转移孩子的情绪,阻碍了孩子情绪的自然流动,将来孩子一遇见情绪事件就会跑.

家长的工作其实和咨询师的工作差不多,助力孩子独立面对自己的人生,孩子终将离开原生家庭,离开父母,成为他自己。家长意识上是为孩子好,但是潜意识都在做一些阻碍孩子成长的事情。因为家长的意识和潜意识不一致导致的,育儿先育己,家长的人格越健全越独立,孩子发展的越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