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会学习》第三章——超越学科:人文教育批判
整个第三章如它的标题,充斥着作者对(1992的美国)人文教育的批判,。这里的人文教育是指一系列学科的集合,如我们国内当下的学科分科教学。她在文中的很多语言读完我都写下了四个字:不敢苟同。
人文教育真的不适合于大众的普遍教育模式吗?作者给出了三条理由来说明不适合。
一,她说人文教育仅仅着眼于部分人类能力的发展,把它强加给所有学生必然导致结果上的不平等。她批判莫蒂默·阿德勒将平等的教育和相同的教育混为一谈,标准化的人文课程设置,并不适合所有的儿童。
我想的是,虽然不管老师教的多么好,学生之间的接受程度总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孩子们在各个学科上取得的结果看似不平等,实则从某总意义上来说,他们如果都实现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也是最好的结果,谈不上平等。有些学科如数学确实越往后学习,离日常生活可能越来越远,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可是如果只关注与学习数学本身忽略考试带来的负面情感,在学习过程中,数学对发掘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音乐、艺术,这些领域难道不也是家境更优渥的家庭的儿童更有优势吗?又何来平等可言,比较像钢琴这类的乐器也价值不菲,能获得专业的艺术指导课的服务费用也是上不封顶。
二,她说单一模式的人文教育课程具有令人迷惑的政治背景,但在中国,人文教育的政治意义是错误吗?
作者说,人文教育成为一种享有特权的知识形态而服务于社会精英。即使当前让所有孩子都接受特权教育也只是显得追求平等教育,试图让所有孩子接受特权知识是不可能的,学科课程规定了最终的教育方向,提前假定了教育结果,但教育就像对话,事先不应该设定结果。
诚然从作者的语言中能读出来,她在畅想理想的教育。我同意她说的,教育不应该和最终的职业有关系,但学科课程的设置,我想,孩子真的有自己想研究的,感兴趣的领域吗?他们还没有见识过世界的样子,如何为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呢?如果选择权最终交给他人,即便学生有自己的选择,又何尝不是在控制之下。从大的层面说,国家对现代教育的投入难道仅仅是为了每个青少年最终成为一个合格公民吗?难道这中间不体现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使命?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人才,民族文化的昌盛也需要人才。如果一门课程单单只是对一些人没有日常生活的意义,比如数学、物理,只能说明,结束公共教育之后,不适合继续在这个领域投入,选择其他的生活方式也是多姿多彩的生命体现。
三、分组教学错在哪里?
作者说分组教学可能是学生收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前面也说了,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那根据此来进行分组,不也是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吗?作者希望学生应该学到一些他们真正感兴趣,也真正有能力学好的知识。这是她理想的教育体现。难道一开始的不感兴趣就可以不接触了吗?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不是不感兴趣,大部分只是畏难的情绪更重一些罢了。况且分组后,某一学科学习能力弱一些,就意味着可以有精力和时间去找到更擅长和感兴趣的方向,重要的不是分组本生,而是如何做好分组后的工作。
确实如作者所言“给孩子一个同等质量的教育,并不意味着给所有孩子一个同样的教育”,在我们国内的教育实践中,虽然所有学生都学习一些标准化的课程,但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课程中得到的结果,发展的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的,不管是什么模式,都不可能完美,期待作者后续能在关心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在当下学科课程背景下的改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