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连着党心民心,容不得半点“虚”字。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必须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带头纠正调查研究中的作风之弊,实字打头、干字当先、用心用情,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戒虚头巴脑,力求真诚问计“聚民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高质量做好调查研究,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永远是小学生”的姿态,自觉向群众求教问策。要多到基层一线去找答案,依靠“民间高手”掌握全面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方、手里有招,确保拿出来的政策举措接地气、有底气。每当工作推进有梗阻时,作为党员干部要多到矛盾多、意见大的地方去,俯下身子与群众、企业家们在一条板凳上“身挨身坐、心贴心聊”,听真言、取真经,把基层的实践经验和群众的聪明才智总结提炼上来,成为攻坚克难的方法路径。
戒虚情假意,力求真情问需“察民意”。“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道出了古今为官者体察民情、关切民意的应有情怀。我们共产党人践行宗旨,就是要对人民饱含深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调查研究无疑是体察民意最直接的手段。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眼睛向下、走好群众路线,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要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在调研中“广开言路”,多来一些“七嘴八舌”式的讨论,虚心听取企业家、基层干部、普通群众等各方意见建议,既听喜又听忧,为制定决策、破解难题找到“金钥匙”。
戒虚与委蛇,力求真心问效“解民忧”。调查研究是个宝,但解决问题、办好实事、为民谋福,才是其价值和意义所在。但存在有的干部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一手素材“调”而不“研”、“研”而不“用”,最终,老问题不解决、新矛盾再堆积,不仅让群众寒心,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广大干部要引以为戒,要心系群众,把为民解忧当作调查研究的头等大事,及时拿出当下“改”的办法和长久“立”的机制,一方面实实在在改,提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真招实策,形成一整套攻坚克难的组合拳。另一方面要加强督查问效,对调研中反映的突出问题紧盯不放,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和事业的发展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