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喜欢回忆的人,尤其是到了这个奔四的年龄段,有了更多回忆的素材,这个癖好愈发地缠绕着我。
内心里我其实更怵回忆,这意味着过去,不可得,情感上附带的色彩是悲伤,或是遗憾。
然而,总会时不时地想起些什么。
我的大学,已经晃晃飘过了十年的光阴了。谈不上成功或失败,但四年的大学生涯里,我确实做了些实在不应该的事情,时至今日,我也无颜将此事向父母或亲朋好友坦白。
挂科。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怀着对象牙塔的向往,我非常懵懂地享受着那段岁月和那个环境,参加了校学生会竞选,班干部竞选,几个社团纳新,社会兼职……然而,唯独忽略了学习。那个学期,我很荣幸地挂掉了几门考试。
大学是在一个新校区里,很干净、漂亮的校区,周围环绕着一条护校河,我曾经在河岸边练习竞选演讲,也背过英语课文,喂过成群的小红鱼。而结果是,我如愿通过了各种竞选,参加了社团,也光荣地挂科了,为什么?
大学的考试并不难,高压之下,用心复习了一个星期,便通过了补考。虽然之后再无此类事情发生,这个挂科的印记,并不会因为补考而消失,它永远在心头搁着。
为什么不可以挂科?我开始反思,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学习是第一要务,如果连学习都不够格,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做别的?这里说的“够格”:大学,并不要求每个人每门课都达到优秀,但至少得在学业范围内有所付出,达到及格的标准。在此前提下,才可以去谈其他爱好。不然,就如同作家写不出文章,厨师做不了饭菜,司机开不车……
如上所言,我们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本职任务,是必须过关,不可荒废的。很多时候,这是一种态度,避免工作上连“得过且过”都做不到的现象发生;有些时候,这也是一种信任,只有每个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位,至少达到过关的标准,整个组织、社会的运转才不会掉链子。
我反思自己这段不光荣的小历史,反思的程度也随着年龄、经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史上,确实有一些才子,他们挂了一些科,又在另外一些领域获得了璀璨而又伟大的成果,这些人,谓之“天才”,但大学有多少“天才”?但如果自认为自己符合“天才”的标准,那么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大学多多少少是属于普世的教育,他面对的是众多学子,提供的教育模式也是基本符合众人的基础成长。对大学期间学业的重视,对自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以后工作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
也许有人会拿出一连串的借口,像我当初那样,认为自己锻炼了社会能力,或是觉得自己发挥失常,甚至觉得大学怎能不挂科一回……这些想法真的只是自己的臆想而已,大学的精彩有很多种,挂科却是略带耻辱的一种,作为学生,真正的面对学业的态度应该是,选好专业,做好规划,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进入社会,哪里寻觅传递知识的课堂,哪里拜访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哪里体验系统、持续地专业培训?
我的大学,已经无法追回,但愿,他人的大学,珍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