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读《少年发声》,这本书里都是作者和许多少年的访谈录。少年们的经历各不同,但是每个人的故事都很独特精彩。也有的故事,触碰到我心灵深处的东西,感觉很震撼。
天天的故事
天天是个初二的少年,他介绍自己上小学时是一个爱打架的孩子。妈妈为此无比烦恼,也经常打他。后来,妈妈开始学习,他也逐渐变好。他上初一时,还是班里成绩垫底的孩子。到了初二,成绩已经中等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想,这一切源于妈妈的改变。妈妈学了很多育儿课程,再也不打孩子了。也学会了鼓励孩子,信任孩子。在这个故事里,最打动我的是妈妈的自述。她因为从小读书少,对孩子期望很高。后来当了家庭主妇,孩子却总也带不好。妈妈感到非常挫败,无助。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加入了学习群。她开始飞速进步,和孩子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在这个故事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顽皮的孩子和一个焦虑的妈妈,还有他们之间不怎么融洽的关系。但是妈妈通过自己的学习,走在了正向循环的路上。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我也期待未来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也能够如此融洽。
团子的故事
即将高三的团子就读的是一所国际学校,正在为出国做准备。他患有轻度强迫症,曾经因为写字太慢而备受打击。然而另一方面,他多才多艺。他是B站的up主,还运营英文书法的公众号。每一件事他都能做得有声有色,我想,这些都源于他的兴趣,肯下功夫钻研,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的很多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团子说,“光有时间不行,关键要有目标”。我发现我的孩子确实有很多业余时间,但是没有目标。有空时,他会看看电视,玩玩剑,画画,写小说等,但是太不聚焦了。他确实浪费了好多时间。如果他能设立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目标,并且每天坚持,也会小有所成。
团子说,“我努力学习,为了当一个普通人。我是一个普通人,踏踏实实做自己,不为钱发愁,有稳定的生活,健健康康,多陪陪家人,就很好……” 没想到他小小年纪这么豁达。这番话和现在中年的我的价值观非常契合。若是我二十几岁时,听到这番话,一定觉得不求上进。但其实是自己一直在被成功学洗脑,总是在白日做梦,总想随波逐流。能特立独行地做自己,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小依的故事
小依是上海某名校的高一学生,她学习成绩不错,又很幽默。但是她对自己的评价不高。她和妈妈吵架时还曾经自残。从她的描述看,似乎爸爸妈妈最在意的是她的成绩。她小学二年级期末考了298 分(300 分满分),但是妈妈却把她和一个考了300分的同学比。妈妈似乎永远希望她考第一,对她却很少鼓励。
看到她和同学都有自残的经历,我感到很心痛。父母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骂孩子,而弱势的孩子内心很煎熬,又没有办法,只能自残。我小时候没考好,顶多就是下次考好就行了。没想到这一代孩子的压力如此之大。
小依说:“现在的家长都把孩子越养越远了”。她渴望上大学,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变成这样,多么让人心痛呀。我们做家长的,都应该看看这样的故事。和成绩相比,孩子的身心健康最重要,父母与孩子的和谐的关系最重要。因为有爱,我们才生了孩子;因为有爱,我们才抚养他们长大;因为有爱,我们才希望他们成才。可是,在唯成绩论的压力下长大的孩子,完全无法体会到父母的爱。留给他们的,是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与父母不断激化的矛盾冲突。
这几个故事都有自己的特点,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少年的世界。他们敏感、脆弱、富有爱心和创造性。希望更多的家长能读读这本书,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