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刷到的一个热帖,缓解了我的精神内耗——《发现我越主动,越情绪越稳定》。
发帖子的小姐姐说,每当她纠结要不要主动联系一个人时,总会发现直接去联系更能让自己释怀——“主动了才能发现,这个人也许根本没那么在乎我。”
同样的,当她担心别人误会自己时,她觉得直接去问、去解释就是最爽的!比自己在心里反复猜测好得多,也会减少很多内耗。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评论区有很多人都深表认同:
“如果你对一个人有好感,那就主动约TA。如果约了TA发现TA只是个普通人,那么就果断放弃。如果发现TA越来越让你着迷,说明TA真的不错,那就更要主动。”
“一开始跟crush很内耗,中途还断联了。后来我主动联系TA,发现对方开始回应我,然后就在一起了。”
“主动了,结果不管好坏,我都可以接受,如果不主动在那里揣测就很难受。”
是的,曾几何时,大家都觉得:
“主动的那一方,很廉价”;
“如果自己太主动,对方就会不珍惜”;
“主动了却失败了,就会很尴尬、很丢脸”。
然而,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也有很多人渐渐发现:主动的人似乎都会越过越好。
比如,在职场中,主动表现自己的人,往往能更快升职或获得利益;
亲密关系里,主动的那一方往往心态更平稳,处理双方矛盾时更游刃有余;
社交中,主动的人更自信、更受欢迎,人缘更好…
主动的好处那么多,为什么仍然有人会“不好意思”主动呢?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如何摆脱“主动羞耻”。
不知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读书时:即使内心很想,却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不敢上台发言,害怕说错话会尴尬,所以拼命压抑内心的渴望;喜欢一个人时:即使是真心倾慕,却不敢主动表达真实的心意,担心对方会拒绝自己,因此错过了真爱;
找工作时:即使很喜欢这个岗位,却连投递简历的勇气都没有,错过了很多机会……
现在回过头看,却满是遗憾:因为不敢主动,我们错过了太多。
但仔细一想,就算主动会被拒绝,甚至会换来失败,我们的人生也不会因此完蛋。
朋友Linda,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五年,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同事夸她靠谱,领导也对她赞赏有加,但公司从来没给过她升职加薪,她也一直没主动提过。
哪怕工作做出了成绩,她也表现得非常低调、谦虚,从来不去表现自己。
然而,去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Linda突然意识到了主动的重要性。
当时,Linda所在的部门来了一个新员工小A。
小A刚毕业不久,是个活泼开朗的女生。没多久,就和领导、同事们打成一片。
平时小A也会经常请教Linda,Linda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她,甚至还默默帮她善后一些工作。
有一次,Linda和小A被分到一个项目组,需要共同制作一个方案给客户。
Linda和以前一样,为了做好工作,不惜加班到深夜。小A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因为工作经验不多,她的建议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方案主要还是靠Linda完成。
到了展示工作成果的那天,小A主动向领导请求给客户做汇报。最后,她凭借出色的口才,成功赢得了客户和领导的赞赏。
一个月后,公司内部更传出了要提拔小A为项目主管的风声。
很多同事为Linda打抱不平,就连Linda自己也有点坐不住了——为什么自己那么多年的努力付出,却不如一个刚来的新人呢?
Linda委屈地找我吐槽,我问她:“关于这个方案的制作细节,你有经常主动和领导沟通进度吗?”
她说没有,因为她觉得,“这样做显得过于刻意了。”
我接着问她:“你自己做的方案,你不想主动汇报吗?”
她说自己内心是想的,但觉得,“那样做显得我太爱彰显自己了。”
Linda潜意识里觉得,主动表现自己是一种羞耻的行为。
因此,她不好意思去争取任何展示自己的机会,总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来发现自己的优点,或者来为自己做点什么。
而Linda的这种心理,就是“主动羞耻”,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基于自尊心不足、低自信而产生的“羞耻感”。
对于“羞耻感”,心理学家Brene Brown是这样定义的:
“羞耻感是一种相信我们是有缺陷的,并且因此不值得被接纳和归属的,强烈疼痛的感受和体验。”
对比愤怒、悲伤等情绪,羞耻感是一种更私密的、极少被承认的情绪。因为不被承认,也就很少得到释放和治愈。
以Linda为例,她认为主动表现会显得自己爱出风头,容易被人反感。
此外,她觉得主动争取升职加薪,如果被拒绝,会很尴尬,感觉很没面子。
久而久之,连她自己都没有发现,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不利于她的情绪释放和个人发展的。
因为,这是一种长期的“自我否定”。
美国心理学家Kohut在《自体的分析》一书中写道,深知羞耻感的人都会抱有一种渗透性的潜在观念。在TA们眼里,自己不值得被嘉奖、惹人嫌弃甚至没有价值。
Linda显然已经有了这种潜在观念。加上她的家人从小教育她要“低调做人、不要惹事”,她也就习惯了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并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需求难以被重视,因此羞于展示主动的姿态。
在讨论该话题时,同事小薇说自己和Linda一样有“主动羞耻”的心理,主要表现在亲密关系里。
微信聊天时,小薇认为自己一定要回得比男友慢,也很少主动找男友,因为“不能让他觉得我太过热情,这样容易让他对我失去兴趣。”
和男友吵架后,也必须要男友先低头,“我先开口的话,那多没面子啊。”
明明很想让男友陪伴自己,嘴上却说“你忙你的吧,我和闺蜜逛街也很开心。”
这些在亲密关系中争输赢的瞬间,其实都是小薇的羞耻感在作祟——因为在她的想象中,自己先主动了,对方却不给自己面子的话,自己会下不来台,对这段感情也会更没信心。
Linda的主动羞耻更多的是“自我否定”,小薇的主动羞耻更像是一种“自我防御”。
但相同的是,她们都害怕自己的需求不被重视,担心失望、甚至受伤,因此,她们不敢主动,宁愿将自己的真实需求隐藏起来。
然而,就像美国心理学家Kohut说的:
“虽然这样可以让自己暂时避免受到伤害,但羞耻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会潜伏在我们体内。最终导致我们出现社交障碍、抑郁焦虑、自恋性暴怒等心理问题。”
其实,打破主动羞耻,并没有那么难。
只要主动过一次,你就会知道,把握主动权以后,真的很爽!
《甄嬛传》曾是千万网友的电子榨菜,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甄嬛传》里饰演华妃的演员蒋欣本来的角色并不是华妃,而是曹贵人。
蒋欣曾在访谈中直言,华妃这个角色是她“抢”来的。因为她在试戏时发现,她更喜欢华妃这个角色。
于是,蒋欣向导演郑晓龙提议,让她试演一下华妃。
导演一开始并没有往心里去,因为他打心眼里觉得,蒋欣不够跋扈,演不了这个角色,谁知在试戏的时候,蒋欣很快就把自己代入了华妃的角色中,恶狠狠地说了句:“甄嬛这个贱婢!”
这句话,让导演发现了蒋欣对角色的把控能力。两天后,蒋欣接到了电话,她争取到了华妃这个角色。
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甄嬛传》红了十二年多,蒋欣更是一夜爆红,让更多人看到了她的实力。
如果蒋欣没有主动争取,我们就看不到那么生动耀眼的角色,而她也会失去一个成名的机会。
上文提到的Linda,在被我“敲醒”后,终于鼓起勇气和领导提了升职加薪的想法
此外,她也坦率地告诉领导,当初那个方案是她加班加点完成的,但因为羞耻感作祟,所以错失了向客户汇报的机会。
令Linda没想到的是,领导欣然同意了她提出的升职加薪的请求。
而Linda积压多年的情绪,也终于得到了释放。
心理学家约瑟夫·布尔戈在《超越羞耻感:培养心理弹性,重塑自信》这本书中提到:
羞耻感的对立面,是建立自我尊重。
因为羞耻感是失望和失去联结造成的情绪,而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持有积极的态度
懂得建立自我尊重的人,会时刻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值得被爱的。TA们可以通过践行自己坚信的价值观来实现期望,最终拥有幸福的生活
积极主动地响应这个世界,正是建立自尊的过程。
通过积极而真诚的自我评价,我们能培养出自我关怀的能力,甚至拥有自爱的情感。
羞耻感是难以战胜的,但只要勇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摆脱羞耻感就不难。
以下这4个方法,或许能够帮到你
1、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这一步看似简单,却经常被我们忽视。因此,在变得主动前,先想明白自己想得到什么,比如是想得到男友的重视?还是解决朋友间的误会,只有先想明白这一点,才能够表现得更加坚定,主动出击,实现目标
其次,认清自己的需求——我为什么需要它?
比如,我需要男友的重视,因为这段时间他天天打游戏,我担心感情出问题;我想要解决误会,因为我很珍视这段友情,我希望能一直和TA做朋友……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反而能促成意外的结果。
必要的时候,可以写下你的需求,让你的目标感更清晰。
2、提升自我暴露的程度。
羞耻感产生的原因,通常是我们过度揣测别人的想法,害怕别人会看低自己。
而且,这种羞耻感会在自我想象中茁壮成长。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说过:
“实际的恐惧其实不及可怕的想象来得可怕。
当我们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分享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时,你就会发现很多担心根本不存在。
可以试着向值得信任的朋友、家人、伴侣,或心理咨询师分享这些事,这会让我们知道,即使我们有着不完美的地方,也还是会有爱我们的人愿意接纳我们。
这种行为不仅能够减少羞耻感,还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和他人联结的机会,减少我们的孤独感,增加我们的心理能量。
3、学会自我接纳。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羞耻感是对自己的指责。因为学会自我接纳非常重要,即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并重建与自己的关系。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这意味着你不再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来定义自己的价值。你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是人类共同的体验,是成长和学习的一部分。
重建与自己的关系:把自己当做自己的朋友。想一想,如果你的好朋友遇到了类似的事情,TA来找你倾诉,你会怎样对TA说,然后就这样对自己说,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接纳法
4、别害怕失败和被拒绝
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害怕失败和被拒绝而不敢主动。但就像有人说的,如果我们提出了自己的需求,那它就有可能会被满足,而当我们对自己的需求只字不提时,那它就绝对不可能被满足。
就像杨天真说的
“我一直积极主动地发起与这个世界的撞击,因为我知道,无论结果如何,所有撞击带来的回馈才是我真正的成长
全力以赴的失败不遗憾,没有认真追求的人生才可怕。
布琳·布朗博士说过:“羞耻感发出的是完美主义的声音。”
对自己保持合理的期待,与心怀严苛、吹毛求疵的期待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摆脱主动羞耻,就要忽略掉那些自我否定的声音,建立自尊、自爱的生活模式。
就像电台节目《欢迎你到荷兰来》里说的:
“如果你一生都在为自己没去意大利而感伤,那么你可能永远都无法获得自由的心境,去享受所有关于荷兰独特而又极为可爱的地方。”
希望我们都能兴致勃勃地去失败,胆大妄为地去生活。
相信自己,主动一次,你会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世界和我爱着你。
想要摆脱“主动羞耻”,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首先要停止自我否定,建立起稳定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