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没什么更多的别的事能够比帮助别人、做好事更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这决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它其实有着非常合理的心理机制,“做好事”会使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得到改善、对自己的评价得到提高,换言之,会使自己经历一种“自我悦纳”——愉快地接受和肯定了自己,这种心理过程可以很大地满足个体的内部尊重的需要,需要被满足了,情绪当然就是积极的。
古人在培养个人修养时,讲究助人为乐。“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举,三年天必降之福。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把帮助别人当做最大的快乐,自然而然会有福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孟子说人人有仁爱之心,我是深信不疑的。孟子举了一个例子,我也深以为然。孟子说,如果有一个婴儿向井口爬去,眼看就要掉到井里了。这时候,任何一个人看见,都会把婴儿抱起来。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想出什么名,也不是图什么回报,也不是认识婴儿的父母,也不是厌恶婴儿的哭声,完全出于内在的善良。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天下闻名,但是他轻易不肯给人写字。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她提着一篮子竹扇在路边叫卖,却没有几个人去买。
王羲之看到后很同情老婆婆,于是就每把扇子上都提上字。大家一看扇子上面的字是王羲之的,都纷纷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等着买米下锅的老婆婆对乐于助人的大书法家感激涕零。
助人为乐的最高境界是让大家都快乐,尤其是让受助者感到快乐。否则,就可能好心办坏事。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周末去养老院送温暖,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一些人把老人当道具,吆来喝去,摆造型照相录像,弄得老人很尴尬,还何来感激和高兴而言。
助人毫无疑问会给我们带来由衷的快乐,当代道德模范郭明义常讲“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也深信,每个人都是有仁爱之心、良善之心的。但反观一下现实,有点遗憾,被践行了的善行好像不如以为的那样多。我宁愿以为,那是因为我们有些人太忙了,忙忘了,而这于人于己是一种多大的损失啊!
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可不可以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确立一种固定的助人方式?有了一种固定的方式就不容易忘掉了,我的很多朋友都有。
比如捐资助学,在福利院助养孤儿,比如定期到老年公寓做义工、到监狱为犯人提供心理援助、寒暑假去边远地区支教……还有的很简单,家里人周末爬山锻炼的时候带几个垃圾袋,沿途顺路捡拾垃圾,一周省下一顿外出聚餐、改善和放松生活的花销,买两袋大米或几桶食用油,送给社区里的贫困家庭……还有的更简单,家里人每天用剩下的一块钱以下的零钱就不要用了,出门时带着,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一点,给完了为止,没给完就放到各种基金会的捐款箱里……总之,随手可做的善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