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如何进行战略认知(2)
发现、关联、一分为三
关于如何更好地掌握“认识论”?作者分享了他自己受用一生的三句箴言。
第一句是罗素的名言:“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理,世界上不是缺少价值,而是缺少对价值的发现。那么如何发现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战略源于发现,只有在更大层面上有深刻发现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美和发现价值。
一方面,发现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它们往往来自直觉,甚至是天赋,表现在对事物发生细微变化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发现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阅历,经过长期实践和行动之后得来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总结,能让你在事情发生时以更大概率判断出事物发展的轨迹,从而更好地做出应对,所以预见都是发生在实践演化过程中的应对反应。
真正厉害的战略家往往是天赋与经验的结合,他们观察问题常常能在一瞬间直达核心,几乎不需要任何逻辑的推演和阐述,顷刻之间就能化繁为简,甚至提炼为仅仅一句话就概括了最根本的战略思路。这就是发现和认识的力量。
当然,我所说的“发现”并非全知,更非全能。一直以来,我们总认为这个世界的变化是可以预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宏观方向上,世界的发展确实有某种趋势,但是中观发展和微观发展却几乎不可能被设计,现实是由许多偶然与巧合一次又一次碰撞而成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枯燥的日常中发现问题,并在棘手的问题中发现价值。
对战略咨询师而言,在发现价值之前,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有很多人说,战略咨询的根本在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发现问题。
找我们做咨询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是带着问题而来的,或许正是遇到危机,或许是要转型升级,或许是要开拓新领域。如果在客户的诸多问题中,我们寻找、梳理和界定出真问题,客户的战略就成功了一半。
有些问题是表面问题,不是本质问题;有些问题是战术问题,不是战略问题;有些问题是伪问题,不是真问题。找到真问题是做战略的前提。任何客户委托智纲智库做战略时,我们考察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其问题的真伪,并找到隐藏在背后的核心的真问题是什么。
假如我们光听老板或者企业说,其实事实不是他说的那回事儿,一是可能有隐瞒,二是可能他也不会清楚,还有第三种可能,老板本身就是公司最大的问题,公司内部的高管就是企业转型最顽固的敌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战略就非常难做。要想做成,就一定要大换血,需要领导人断臂自救的勇气,企业很难不伤筋动骨。
因此,在做战略之前,一定要梳理清楚最终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要以终为始,不要在伪问题和旁枝末节上浪费调研与分析的时间。如果你在一开始介入项目时,没有发现真问题,或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偏离了真问题,麻烦就会很大,推翻重来不说,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很严重的后果。
咨询师要具备“发现”的能力,而领导者更要具备。
我受用终身的第二句话,是已故时事评论家阮次山先生说的:“世界上貌似不关联的东西都是关联的,关键是你有没有能力发现其内在的相关性,并且打通它。”
战略是一门复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其本质是思维的科学。它的精妙之处在于不同思维方式的运用。它是将单线思维转变成复合思维,将封闭性思维转变成发散思维,将孤立的、静止的思维转变为辩证的、动态的思维,将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思维转变为量出为入的思维。形而上的思考容易,形而下的打通很难,一个好的战略需要能上接天,下接地,中间市场能通气。整合天下资源,为我所用,使之产生新内容、新火花。
在今天的社会,分工表现得越来越精细,同时分工必然要求合作与协作。各个行业之间,有上游、中游、下游的关系,有战略、策略、战术的关系,更有广泛的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变压器,把这些不同电压的电流整合成相同电压的电流去推动工作。
很多事情之所以不能成,是因为做事的人之间不能认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分歧,就不能齐心协力,当你能把这些人没看到的东西关联起来,把认知的障碍打通,让政府和企业之间、投资者和消费者之间、这个复杂博弈游戏的各方之间能够相互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句话是我自己总结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在两极之间有着广阔的灰度地带。要学会一分为三地看问题。”
这个理论非我独创,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把它叫作灰度理论,他曾经说:“我们将保持灰度和妥协,有灰度、不执着,才能开阔视野,看清未来的方向。灰度和妥协不是软弱,恰恰是更大的坚定。战略要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和眼光去规划,不可能是黑白分明的、完全清晰的,过程中间难免有许多变化,甚至推倒重来。大方向不能错,大框架要更宏观一些,甚至更虚一些、灰色一些。”
哲学上还有一种类似的理论叫作“模糊哲学”,它建立在模糊数学的基础上,用来描述和把握混沌态,我管这套理论叫作“一分为三”,大致意思都是一样的。
越是在不确定的时代,战略就越要有弹性。就像盖房子,战略就是搭个大框架,不能细到精装修。有了大框架,之后的很多东西是在动态过程中逐步呈现出来的。在对与错、是与非、白与黑之间,有着99%的混沌地带,在两极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是一门大学问。非黑即白的事情在现实世界少之又少,而且根本没有决策的必有。领导者真正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都在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
凡是从人性丛林里杀出来的成功者,都是妥协的高手,懂得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妥协。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上,妥协是常态,甚至可以说,斗争本身也是妥协的特殊形态。要摈弃非黑即白、爱憎分明、一分为二的认知发生与思维模式。未来到底怎么样谁也无法预测。方向是不可以妥协的,原则也是不可妥协的,但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协,只要它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就可以妥协。
实力不够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避免决战,找到最大公约数,妥协再妥协,合作再合作。在动态、辩证、发散的模糊地带中,关键要看你的拿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