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有一类人看似十分努力。只要老板安排了任务,他们都会立马着手去做,丝毫不敢懈怠,哪怕加班加点,也要在第一时间完成。
按理说,这种工作积极的员工效率应该很高。然而,到了月末绩效考核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却很一般,升职加薪也与他们无关。而那些没有他们“积极”的同事,绩效却反而更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按照《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一书中的观点,遇到问题时,那些急忙动手去做的人,往往没想清楚真正的问题是什么。盲目的努力,只是白费力气。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作者是安宅和人,在东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了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四年后,他开始在美国耶鲁大学攻读脑神经科学课程,仅用3年9个月的时间便拿下博士学位,而一般人平均要花费7年多时间。回日本后,安宅和人主要从事零售、高科技等领域的品牌经营工作。2008年,安宅和人成为日本雅虎公司首席运营官。
安宅和人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套在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前先找到真正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最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为高效生产者的前提,是找到有意义的问题
高效生产者指在同等劳力和时间内,能够输出更多成果的人。
职场是看成果,而不是看劳力的地方。不重视成果只增加劳力的行为,只能感动自己,无法影响他人。当我们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工作上,然后有方向地努力,才能成为高效生产者,最终实现“工薪族”到“企业人”的转变。那什么是有价值的工作呢?
安宅和人认为,有价值的工作由“议题度”和“解答质”两条轴组成。“议题度”指在现有情况下,找到该问题的必要性程度,“解答质”指在目前情况下,可以提供该问题明确答案的程度。努力提高“议题度”和“解答质”,才能创造有价值的工作。换句话来说,只有当“议题度”和“解答质”都比较高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问题。
假如你要写篇主题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的论文,这个问题的“议题度”就比较低,因为全国已经有很多专家都做过相应的研究,你很难在他们的基础上创新;如果你想写的是时空隧道的真相,它的“解答质”就比较低,因为在目前情况下,你很难找出明确的答案。
成为高效生产者的途径,是找到“解答质”和“议题度”都比较高的问题。即聚焦工作中有意义的问题,然后再想方设法找出答案。找到正确的目标精准发力,才能让我们的努力发挥出最佳效果。
成为好议题的三个要素
好议题,指可以让人振奋,且经过完整验证,其效果更让人赞叹不已的问题。好议题需要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1.属于本质性的选项
好议题涉及本质性的选项,类似“前进还是后退”,能对今后的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
讨论“服装厂整体营业额下降”的问题时,如果草率认为原因出在店铺扩张上,然后采取行动,就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在这个问题上,从“店铺数量减少”和“每家店铺营业额下降”上考虑,才能改善“服装厂整体营业额下降”的问题。因为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到了本质性的选项,能帮助服装厂从不同的方向采取措施,扭转局面。
2.具有深入的假说
“提出假说——论证假说”不仅是科研的步骤,也可以是我们思考的方法。让假说更加深入的方法是“推翻常识”。即推翻人们普遍相信的事物,或者找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论证的部分。
推翻常识的前提是找到常识,对于不熟悉的领域,我们可以找到该领域的专家或者第一线人员,然后向他们请教。这种向他人请教问题的方法,需要调动身体的五感,因而比从书本上学习更令人印象深刻。
3.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
在商业领域中,虽然有很多让人振奋的问题,可是由于找不到答案,最终只能不了了之。好议题应该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
比如,关于定价的问题,如果有两家以上的企业占据大半市场,就无法设定商品的价格,因为两家以上企业的竞争情况十分复杂。只有能找到明确答案的问题,才称得上好议题,值得我们投入大量的精力。
如何才能确立好议题?
1.删减变量,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商业活动往往复杂多变,牵涉多方要素。如果变量过多,就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最好的办法是通过限定对象或者按群组分类的方法删减变量。
比如,“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行为”比较笼统,涉及的范围很广,这个议题让人无从下手研究。通过限定对象的方法,可以把消费者缩减为“女人”甚至是“家庭主妇”,从而减少过多变量的干扰。
再比如,“社交网站”的主题,可以按群分成“微信、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让研究对象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删减变量突出问题的关键要素,帮助我们排除不相关因素,用更少的精力收获更多的成果。
2.让议题可视化
让议题可视化和大脑的学习方式有关,我们脑中的枕叶大部分都用于“看”,获得东西的形状后,大脑会快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让议题可视化可以提升学习效率。
让议题可视化的方法,是根据研究主题画流程图、矩阵图等图表。比如,当我们的研究对象有先后顺序时,可以从左到右画流程图。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标颜色,使图表更加醒目。让议题可视化,有助于我们整理纷杂的思绪,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想象最终的情形,然后倒推出具体的步骤
想象最终的情形,就能从结果倒推出成功的正确途径。
演员周迅18岁的时候便开始拍戏,当时的她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只要有导演找她拍戏,她都会接下这个角色。
某天,老师问她十年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周迅回答道,希望自己十年后成为最好的演员,然后发行一张音乐专辑。
老师告诉周迅,按照她的目标,27岁时要接名导演的戏,有一个音乐作品。
25岁时开始给音乐作品录音。
23岁时,接受音乐和形体上的训练。
20岁时开始作曲、作词。
周迅听了老师的话,开始认真思索自己的未来,然后按照具体的步骤采取行动。
从最终情形倒推,可以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角。明白了通往成功的道路,我们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彼岸。
4.用“so what”反复追问法
用“so what”(所以呢?)多次追问,可以加深假设的深度。这种方法类似丰田汽车公司的五问法,通过五次追问,找出事物背后的真正原因。而用“so what”反复追问,可以让议题更加具体。
“so what”反复追问法,更加适用于团队的头脑风暴活动。团队成员进行头脑风暴时,可以让大家的智慧碰撞出新的火花,找出有价值的好议题。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盲目地努力无法带来相应的回报。能在工作中发现真正问题的人,才能走向成功。按照《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一书中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创造有价值的工作,最终在精准努力中实现人生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