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至本处”语出佛教经典《金刚经》的第一章节,说是佛祖带徒弟们外出乞食归来,回到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前两章讲了人一生中的两大矛盾:人的根本需求与附加欲望主次不分的矛盾,个体生存本能与种群延续本能间的矛盾。然而通常人们体会到的却不是这两个根本矛盾,人们总是会看人与自然的矛盾,个体与社会的矛盾。
最最终结的矛盾自然是生存与死亡、存在与灭亡。而最直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矛盾。而人的欲望作为人的本能的外在体现,自然条件不能满足人的欲望,社会环境不能满足人的欲望成为外显的两大矛盾。
如果撇开人生的两大矛盾,或是不能深刻理解体会人生的两大矛盾。仅仅从生存死亡的根本矛盾到其外显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就很难理解释道儒三家对人生与社会所阐述的各种理论。
先看佛祖的说法 :
人生怎么样?人生很苦!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为什么会苦,因为业力所至,使得我们的心出问题。这里的心应该就是心理,我们心理出现了问题。所以《金刚经》里须菩提问佛祖,我们要如何降伏其心。
抛开繁复的佛教理论,从人生八苦来分析一下我们的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生老病死是人一生的自然现象,谁也躲不开。看后面四苦:
先看求不得苦。所求不得,一个求字,指的就是人生的欲望,想吃好的、想穿暧的、想安全的、不想出苦力、不想被追打……,想与不想都是一个求字。说白了就是自然条件满足不了人的欲望。而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不就是社会环境不能满足人的欲望吗?
五阴炽盛苦不太好理解,说简单了就是说人的欲望在不断地满足不满足的过程中,只会越来越膨胀,就是所谓的欲壑难填。炽与盛,用词精准。
如何降伏其心,佛祖的回答就是放下,放下欲望。自然条件满足不了人的欲望、社会环境不能满足人的欲望只是两大矛盾的外显。而欲壑难填、五阴炽盛根本原因是我们把人的根本需求与其附加的欲望相混淆了,主次不分了,被欲望蒙蔽了心灵。
所以佛祖开出的方子很是简单,布施。你可以理解为放下,放下你所在呼的一切,放下你的各种欲望。然后是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如食物的美味只是为了不饿着,不是为了好吃。
放下本能所附加的欲望,还至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