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庄子如何对抗抑郁的认知三角形

抑郁的认知三角形
心理学家、临床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阿伦·贝克调查了上千例临床案例,得出的结论是:抑郁心理倾向于对自我、世界和未来抱负面态度,它们一直以概念的形式潜伏在患者内心,一旦被激活,就会导致典型的症状。


之后,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态度,会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变成三句话:“世界不公平,未来没希望,我自己糟透了”,一旦形成这样的认知闭环,人就成了网底的游鱼,思维转来转去,最后耗尽力气。

三角形是既简练又牢固的。你尝试撼动“世界不公平”,劝他“这个世界还可以,起码值得战斗”,就会遇到支撑这条边的“我没法战斗,我自己糟透了”。你说“这种感受是暂时的,慢慢会好起来”,会遇到第三条边“未来没希望。死马不能再活,活马可早晚得死。”

但是在《庄子》里,世界远不止我们眼前的样子;时间的限制可以突破;而那个折磨人的自我,既可以忘掉,又可能化为一片浩瀚的空无,或者不断转换形态。

庄子在说到妻子的死时他说:“她刚死时,我也很伤心难过。然而,想想她出生之前,原本没有生命;不只是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只是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构成生命的精气。一切不过是原本混杂在恍惚之中,变来变去,有了精气,精气变成形体,形体演化生命,如今又演化回到死亡,这是如同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运行一样的事。人家正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仰卧在天地这间大房子里,我却呜呜咽咽地在旁边啼哭,这也未免太不懂得自然变化的道理了。想到这里,我就止住了哀伤。”

这番话都把庄子对世界、对自我的基本思想说得很明白。庄子对死亡还有悬解、物化的说法,就是解脱形体束缚,回到自然本身的过程。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颜世安老师在他的《庄子评传》里,又揭示出庄子此刻内心的矛盾:从观念上,庄子明白人是从空无中变化而来,又用相同的方式回到原来的状态,确实应该在理解之后做到不动情。可是,如果他真对妻子的死不在意,就会表现得无动于衷,为什么要有这么过火的、像行为艺术一样的举动呢?因为他的灵魂深处毕竟有一种深深的不平和触动。“有一种戏谑的嘲讽之意。嘲讽什么呢?就是嘲讽人在天地间无可奈何的卑微状态。”

相比《庄子》原文里对生死世界的通达态度,这种不平之气,是《庄子》可以破除“抑郁的认知三角形”的起点。抑郁三角形的逻辑是一种认命和顺从:世界就那样,未来就那样,那我也就这样了,我接受了,我不挣扎了,我也啥都不说了,任由无力统治自己,哀嚎几声“我内耗啊”,不再尝试跳出去。

而庄子对现实世界的态度是激愤的。他要嘲讽,就要动用自己的思想去逃逸,在逃逸中向更深处认识关于自我的真相,探寻新的可能性,这个三角形就被劈开了裂缝。

《庄子》里没有羽化飞升,庄子是直面死亡的。在他临终前,弟子要厚葬于他,置备陪葬的明器和棺椁,椁就是棺材外面的那层棺材。庄子说了一番美丽的话:“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天地就是我的棺和椁,日月星辰就是我的装饰,万事万物都是我的陪葬,我还要什么呢?这和他说自己妻子“仰卧在天地这间大房子里”是一样的,一对比,我们能从他深刻的冷漠之下,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情感。

弟子说,我们是害怕乌鸦和老鹰吃老师啊。庄子总能见到表象和道理的扭曲,所以爱嘲讽,说话很幽默,他答道:“我的尸首扔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埋进地下,被蝼蛄蚂蚁吃,你们非给这个吃不给那个吃,怎么这么偏向呢!”

这番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他的视野不局限于抑郁三角里“世界不公平”的、有限的、人的世界,他的生命是要回到更辽阔的自然世界,自然是平衡、完满的。二是他的个性孤高。他对自己的生命极端认真,对不公平的世界,是拒不和解的。在黑暗的世界里勉强找个安身立命的方式,哄哄别人,骗骗自己,那是和解态度。对妻子的丧事,庄子很可能就是这么办的,只在一旁敲敲瓦盆发个弹幕。轮到自己,他就坚决要求就那么摆着,宣布自己不顺从也不在乎人世间通行的一切。一位哲学家能成为我们的精神资源,就是因为他做到了这样的极致。

再对照那个抑郁的认知三角形看一下庄子:

对一个不好的世界,他拒不接受,绝不媾和,而是努力地延伸自己的思考,够一个能容纳连接最初和最终状态的世界。这破掉了三角形的第一条边。

“未来没希望”里有一个对未来的认识尺度问题。他找到了一种超越时间观念的视角,就是《逍遥游》那个有名的开篇,一旦把维度放大,我们焦虑的未来只不过是自我限制。这破掉了三角形的第二条边。

而对于自我,他要先保护自我的独立性,再把真正属于我的问题识别出来、思考出来,不让它被外部世界所扭曲。我们担心别人怎么评价,庄子是专门和世俗的评价去逗闷子的。最后,他要把自我放回到“无我”之境,那是一条漫长的觉醒之路。他破掉了三角形的第三条边。

这三层含义,我们会不断从《庄子》里读到。庄子自己无所谓积极还是消极,但是我们可以把这场阅读变得积极和平和,或者是一种不服的态度:

世界不好,接下来艰难,有什么了不起,又与我何干?那个与天地万物并生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