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叙有阿莲老师陪伴的点滴,洞见育儿症结)
事不关己,关己则乱
昨晚,儿子一句“这一天到晚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感觉可没意思”,又燃爆了我。这要在以前,我会秒回“学习没意思,啥有意思?”。但咱好歹也是学过家庭系统教育的人了,虽然也只是上了三天课,学了点皮毛而已,但觉察意识多少还是有点的。
听这话的意思就是学习倦了,或者学习有压力了,发发牢骚呗,那就先让他在不好的情绪里呆一会吧。谁知这娃不识趣,非往枪口上撞,紧接着又来一句“还不如上网课呢,上网课好歹还能玩回”。我这火爆脾气哦,蹭一下子就上来了,早把学来的东西忘到了爪哇岛,拉起孩爸走向客厅,叽里呱啦嘀咕一通:“这马上成人了,每天就学习那点事,有啥意思不意思的?我就想不明白了:高考在即,火烧眉毛了都,他居然还有心思在那想怎么玩会……”。好在事先有院长传授真经,加上孩爸这情绪垃圾桶够大,我终究还是管住了嘴,心动没行动(家是讲爱的地方,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博弈,往往都是赢了道理输了亲情。两权相害取其轻,有时该认怂时还得认怂)。
我的心被孩子的情绪牵走了
今早打发走孩子,我俩再没心思打球,开始揣摩起孩的心思,但思前想后也没探讨出个应对的策略。上班途中,听院长直播时提到了运动,想起了“开身”,立刻行动,很快找到了合适的游泳馆和篮球场,以备周末之用。但依然气不顺,更多的是焦虑,于是拨通了阿莲老师的电话。
经过阿莲老师的耐心指导,整个人变得神清气爽,不禁感慨:阿莲老师真幸福啊!有个这么省心的小棉袄。但又转念一想,还是婉婉比较幸运,有个这么智慧的妈。再审视下自己,觉得儿子有我这么个时而正常,时而疯癫的妈,还能给我好好的沟通,也是够难得的了。如此想来,又平添丝丝快意(着力提升自我,做好定海神针)
知易行难,行胜于言
想起电影《后会无期》里那句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真是的,很多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在自家熊孩子那尤其不灵。知易,行难呢!说到底,还是没有拆掉旧有思维的墙,没有由内而外的打破自我,而惯用自己习以为常的方式,而非正确的方式去办事。
成长,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如果我们有所经历、善于反思、热爱思考,也许就能有所领悟。然而,这种领悟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要一次次接近,这也就是成长的过程吧。但我却常常忽视这个体验过程,而异想天开地希冀今天抛给孩子一个观点,明天就想要他醍醐灌顶的顿悟,完全没有做教育引领者的智慧,又缺少守望花开的耐心,还奢望硕果累(教育重在体验,一个对社会和自然没有了解的孩子,是没有梦想的。孩子不观世界,又何来世界观呢?)。
养育孩子,真的不必那么大费周章
想想平时,经常怪孩子明明列好计划,却执行不到位,还上纲上线升级到说话不算数的人品问题。经过一场头脑风暴的洗礼,真切地去体验,去觉察,去反躬自省后,才真正体会到了 “说到”到“做到”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度。而我却常站在道德制高点,站在行为制高点来衡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用院长的话来说,就是在培养一个圣人。
苏格拉底说的“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无所知”,而我却浑浑噩噩地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无知中,说教了孩子这么多年。总拿着成人的标尺,以大道理为准来要求孩子。总希望孩子能如“机器人”般听话照做,还得具备“圣人”胸襟与智慧,最后还要活成人格独立的自我(唉!我错的是有多么离谱!真拿孩子当自己毕生塑造的艺术品,而精雕细刻了)。
现在想想,自己当时是有多么的滑稽可笑。最要命的是还不自知,时常喋喋不休地讲一堆有道理的废话,还怪孩子什么道理都懂,却还屡屡犯错,知道却总是做不到。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教育的真谛:让孩子如他所是,而非父母所愿
学习后才真正懂得:养育孩子,真的不必那么大费周章。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心理学家,父母只要不忘生娃初心,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让孩子如他所是,而非我们所愿就好(深深地自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