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虽说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的话,但往往为了权利,父子,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时常发生。而历史上有这样三位母亲,对于儿子间的斗争推波助难。
1.窦漪房
窦漪房是汉朝有名的太后,从地位低下的宫女,到皇后,再到大权在握的太后,一生都有着传奇的色彩,但她对于两个儿子,却是有着明显的偏心。
汉景帝和梁王都是她的儿子,但是窦漪房却更喜欢小儿子梁王,几次三番都要汉景帝立梁王为储君,让弟弟做下一任皇帝。汉景帝虽然是出了名的孝子对窦漪房很尊敬,但谁不想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儿子呢,所以汉景帝最终拒绝了母亲的要求。
梁王在郁郁寡欢中身亡,窦太后把所有的责任怪罪到汉景帝身上,母子两人有了解不开的心结,汉景帝到死,窦漪房都没能原谅他。
3.德妃
雍正帝的母亲德妃,同样是一位偏心的母亲,雍正和十四阿哥都是她的儿子,但因为十四阿哥从小被她养在身边,而雍正自小被抱给佟佳氏养,于是德妃对自己养大的十四阿哥一再偏袒宠爱,对于雍正她则不闻不问。
雍正登基后,作为他母亲的德妃本该高兴才对,但她却不不停地说着雍正的皇位来路不正,最终和雍正帝关系恶劣,早早的便去世了。
而十四阿虽是雍正的亲兄弟,但也像他众多的兄弟一样,没能善终。
2.武姜
武姜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偏心的母亲了,她竟然帮着小儿子造大儿子的反,真是不知道让人怎么说了。
春秋战国时期,郑武公娶了漂亮的武姜为妻,夫妻恩爱,生活和谐,武姜为郑武公生下了两个儿子,老大庄公,老二共叔段。
虽然两个儿子都是武姜亲生,但武姜对他们的态度确实千差万别,武姜对共叔段疼爱有加,甚至可以说是溺爱,但对于庄公,武姜可就没有多少好脸色给他看了。
而让武姜这么讨厌大儿子的奇葩原因,竟是大儿子出生时是脚先出来的,让武姜受了不少罪,因此这位小气的母亲便把仇记下了,对这两兄弟从小就区别对待。
我想说,哪儿先出来,这是他能决定的吗?
不待见就不待见,但武姜还在老公郑武公面前常常说大儿子庄公的坏话,这就有些过分了,更过分的是郑武公快去世时,武姜在一旁不断说小儿子哪里都好,而大儿子在她嘴里便成了十恶不赦之徒,还劝郑武公改立共叔段为太子,好在郑武公是个有主见的人,并没有因为武姜的耳边风就吹散了对大儿子的信任,坚持选择了大儿子庄公。
郑武公去世后,庄公继位,武姜迫不及待的跑去要求将京邑的大片土地分封给共叔段,虽然庄公知道这于政治不利,而且群臣阻挠,但庄公还是答应了,他就让共叔段住在京邑,还封称他为“京城太叔”。毕竟共叔段不仅仅是自己的弟弟,更多是因为这是母亲的意思,其实也可看出庄公其实是个很孝顺的人,只是没遇到一个好妈而已。
事实证明了武姜让庄公把京邑封给共叔段是别有用心。住在京邑的共叔段与母亲武姜里应外合,偷袭郑国,可惜他们母子俩还是没斗得过庄公,提前得到消息的庄公在他们打进来前先发制人,去讨伐京邑,他们母子以失败告终。共叔段仓皇出逃,庄公也手下留情,留了他一条命,对于母亲武姜,失望至极的庄公再也难以忍受,于是发出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狠话。
不过武姜虽不是一个慈母,但庄公却是一个孝子,虽然在气头上放出了狠话,但不久就后悔了,再怎么着,也毕竟是自己亲妈呀,但作为一国之君,话说出去了怎么办,这时有人早就替他相好了主意。
在地上挖一条地道,然后从地道相见,这样不就解决了吗?
结果庄公真的命人挖了这样一条隧道,母子相见后武姜悔不当初,庄公也一笑而过,从此母亲和好如初。
都说家和万事兴,但如果大人偏心,那孩子们还怎么团结一心,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