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科学世界就像芭蕾舞演员,是将一些方面推向极端达到的境界。)
《现象学导论》11-1: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之“生活世界”1
在这第十章之中,作者回到更加日常化,可直观的领域,讨论我们生活的世界与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1 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两种视角的矛盾,一种是来自于自身和周围人的经验组成的世界和观点,另一种是来自于科学的视角和观点。在现代社会,科学的视角随着其对生产和文化的越来越深,也越来越侵蚀着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或是“常识”的视角。如果人们有某种习惯或是常识,但是最后被证明为“不科学”,那这种视角往往会受到较大的质疑。常见的反驳方式是引入另一种对立的“科学理论”,使科学对抗科学。但这种对抗的结果还是让我们越来越不信任自己的“生活视角”,以及这种视角和习惯下构成的“生活世界”。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而现在,我们几乎可以说“不科学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用更加理论的话说,“相反,各门精确科学所描绘的世界被认为是真实的世界”,而我们经验的世界,由颜色,声音、山川树木构成的世界,则似乎只是一种“表象”,是一种在“真实的科学世界”面前黯然失色的世界。与前面提到的还原论相似,这也是科学主义的视角。生活世界是表象的、主观的,而科学世界是真实的、客观的。
2 从历史上看,这种科学张扬的状态并非常态。人们对科学的信任主要依赖于工业革命以来自然科学与技术相伴前进,共同发展。而在这种现代科学诞生之前,科学的,理论的讨论依然存在。只不过地位不太高的科学,被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世界,而不是被视作与生活世界相敌对。
3 现象学面对这种境况,努力将生活世界提升至其应有的地位。现象学主张“各门精确的数学化的科学都是从生活的世界中获得其起源”。科学应该是为生活世界提供一种新方法,而不应该是与之竞争。应当说,现象学试图让科学回到它流行之前的状态,应当被当作一种生活中的意向活动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