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收听了《岩中花述》节目,鲁豫关于“蒋方舟”的访谈和对话,让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被低估”这三个字,在一些人内心的深刻诠释。
蒋方舟,曾经的“天才作家”,9岁成名的文学神童,如今当聚光灯全数撤离,发觉自己露出“普通人”的底色,她才学懂即便曾是“天才儿童”,也必须独自走过漫长而寂寞的人生。
关注这期节目,是想听听这个已经放下天才作家光环的女性蜕变后的样子。
认真细致地听完整期节目,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在节目中提到的“喜欢被低估”这个隐匿在内心深处的真实而深刻的想法。这五个字,如此陌生,但又如许的熟悉,一下子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内心深处,寻到了我想表述但始终没找到的那个点。让我找到了同类,我,其实也是一个喜欢“被低估”的人。
就像王朔里写过的一段话:小时候,他永远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孩子,有一天突然被叫到讲台上接受鲜花和掌声,他觉得特别尴尬和恐慌。
好像我的女儿比我更适合“被低估”这三个字。时至今日,她依然喜欢戴着口罩上课,不喜欢被人关注,更喜欢做个隐形的“透明人”吧,她不喜欢被众目睽睽注视的感觉,即使可能成绩很好,也不希望被人记住。
蒋方舟说:“我就是喜欢“被低估”这件事。它让我觉得有安全感。被高看这件事,就是那种所谓的“冒牌者心态”或者是不配得感,不是有一种叫“冒牌者情结”,“冒充者综合征”,我会有不安全感,但是我被低估,而我只要内心知道其实我是一个比他们形容得更好的人,更严肃的人,更认真的人的时候,我会有很强的安全感,对我来说,我不需要未来某一天,被认可,大家发现我们低估她了,甚至维持在被低估的状态,我是最舒服的,而且让我觉得有动力,让我觉得我想要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喜欢“被低估”的人,本身可能很出彩,但他们不喜欢被过度关注和聚焦,他们就喜欢隐藏起来,即使被他人小看,不辩解,也不憋屈,而是默默地去蓄积能量,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慢慢成为令自己欣喜,也欣赏的更好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