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叙:在写正文之前先发一下牢骚 我就是一个爷们 或者是一个称之为玻璃心的爷们 每天多愁善感 长吁短叹 每到情绪不稳之时都会要文字来发泄 人生苦短 长路漫漫 也不知道几时能见到我所追求的东西 话说回来 仔细想想 我好想也没有好追求的 一点主见也没有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不知道想要什么却还是在口口声声说在坚持 其实这就是矛盾 明明心有所想 却不去付之行动 让自由纠结与矛盾 今天写下的这些东西 可能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杂乱无章 从去年这个时候开始看《明朝那些事》以后 心中就有一个想法 想把自己从书中所看到的 所想的写下来但是可能自己真的是文化有限 讲不出什么精彩的人生感悟 也不道不明 我疯狂的看了一年的书 到底让我看出了什么道理能让我以后用得到 我只是知道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开始读Jacques Barzun的《从黎明到衰落》 简单的翻阅了一下 发现作者涵盖了 西方文化1500年的人文 宗教 艺术 政治 是一本了解西方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启蒙书 各位朋友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 扯的够多了 该说正题了
我喜欢与人交谈,喜欢从旁人的交谈之中知道自己的不足了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 但是人们口中的叙述不一定是你真的所要需求的 他们的讲述或多或少都带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在传达与我之时会有多少的偏差 所以听他们的诉说 不如自己去体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这次话说的很对 只有自己经历了沧海桑田 看尽人生百态之后 方能懂自己心中所想是否正确
前不久一个朋友在空间发表了一篇以生命为题的文章,看后与她讨论之时最后延伸到死刑是否可以取缔。我的观点是死刑纵然无情 但是作为一种最为让人敬畏的刑法手段 来威慑人们 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 让人心中敬畏而不敢有所为 但是她的观点是 死刑无情 因为人们的判断来否定一个生命 是不公平的 生命生来平等 只因为犯错而去剥夺他人的生命 这是一种对生命不负责人的行动 我俩因为这个争论很久也没有分出高低 事后 我仔细的思考我的观点对么 对 她的错么 没错 谁都没有错 我们两个人站在了对立的观点思考同一件事 她站在了人群中去关心个体的 而我站在宏观的大背景之下思考 既然都没有错 那么到底什么是错呢 我也一直在思考 可能错的就是本身的出发点 站在的位置不同 这让我想起我一个朋友跟我讲起的一个段子 有一座山 山上是住的是一群有钱人但是没有文化 山下住的是一群有文化但是贫穷的人 山上人嘲笑山下饥不果腹之时还要坚持学习 饭都吃不上了 还谈什么学习 山下人讥讽山上人 空有钱财而没有思想 与死人有什么区别 这两群人说的有错么 都没有错 错的是什么 错的是两个人群站在了对立面 思考的问题出发点不相同 得到的答案也不一样 有钱人选择了物质上的满足而精神空虚 读书人选择了精神世界的饱满放弃了物质的享受 因为选择 所以才产生了矛盾 如果两群人只有一个选择呢 那又何来的矛盾 比如说我 上了大学因为家境殷实可以让我对以后的生计不用犯愁 我选择看书和旅行 让自己精神的饱满 旁人看来我是在荒废时光 我在浪费自己的青春 在身边人来看 我看书和旅行能有什么用 对以后的工作与生活有什么用处呢 但是我已经拥有了你们不曾拥有的 你需要奋斗的东西对我唾手可得之时 我为什么还不去选择我没有的呢 因为我选择精神 而他们选择了物质 其实大家都没有错 错的只是我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选择没错 但因为选择我们已经如同故事中的山上与山下人站在了对立面 本不是一个世界之人 又何谈一个世界的话呢 感情中也是一样 两个人在一起 彼此相互照顾扶持 鼓励携手向前 但是彼此又是矛盾 就比如我 我是一个现实化的人 会把现在以后的事情都要考虑在内 我要的是一个妻子而不是一个女朋友 所以在相处之时 我能给的只有平淡如水的生活 平凡中带有一丝惊喜的生活 她是一个理想化的人 会对所有的事物有美好的憧憬 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善良 她希望身边有人陪伴 希望有一个天天能逗她开心 哄她笑 有惊喜有浪漫的爱情 所以对我给的平淡的生活而抵触 同时我还在不同的灌输自己的思想与她 把自己思想强加与她身上 最后的分开 错的是我么 不是 是她么 也不是 只不过我们站在了对立面 我选择了含蓄木讷的陪伴 她选择了 精彩奔放的告白 感情之中没有谁对谁错 只是因为选择的不同 最后越走越远 现在想想 当初那些教诲有什么用 一个成人与孩子 思考的事情本不相同 大人讲述的再多 不如手中的糖来的要好 鸡对鸭讲 完全不同 孩子只会记住你训斥他们的表情与语气 却不会留意为什么会跟他讲这些 大人呢 只记住了自己的尊尊教诲而忘记孩子是否能去理解 在恨孩子的不懂事之时 却不去反思自己的教诲为什么孩子不听呢 选择的不同 双方都站在了对面 谁都没有错 错的是因为彼此站在了对立面 还要试图让对方低下头承认自己所错
有人说人本善 也有人说人本恶 孔融让梨的典故大家都知道的 但是大家知道最后孔融是因为什么死的么 “招合徒众,欲规不轨”,“
大逆不道
,宜极重诛”在他成年时说过:“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古文不好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翻译一下 抛开当时的历史原因外 孩子之时做的事情成为了典故 成人之后因为自己言行而差点灭族 是不是有一些矛盾 或许那时候的孔融出发点没有那么多 可能只是单纯的认为小的梨甜而已 却被有心之人加以运用 而典故沿用至今 昨天看《开讲啦》王刚那期 他讲了一个关于他孩子的故事 他的孩子在四岁的时候 让他背诵三字经 三字经中有一段是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但是当有一天家里买回三个羊排的时候 一个大 一个中等 一个小的时候 孩子却选择了大的 王刚问为什么 孩子说这个是羊排而不是梨 这个事让我明白或许孩子懂谦让 但是懂的只是谦让梨上 但是大人想让孩子明白的是做人要处处谦让 不是孩子不理解 也不是大人的不讲述 而是理解问题的出发点 站在了对立面 无法沟通
特鲁斯之船的问题大家有知道么 一个世纪经典的悖论 内容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哲学家
Thomas Hobbes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这个问题不管我们如何去思考我们总会站在自己的出发点去思考 而去否定别人的想法 都各自有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长达几个世纪的纠结 悖论 这个词一直伴随着我们 人与人一直就存在悖论 本来没有对错的两个人 却相互指责对方的错误 而感觉自己是对的 最后让仇恨生根发芽
说点题外话。自从看完《史记》之后就对司马迁非常崇拜 穷极一生倾注心血 被后世称之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 史记分为本纪 表 书 世家 列传 从尧舜禹至汉武帝事情的历史 在史记中 司马迁不停思考人性的对立面所产生的对历史人物的矛盾看法 用一种公平公正的心态来撰写 虽然有一些还是带了一些人物情感但却可以让人理解。不因自己的所站在的角度去思考 而去多方面去思考 我看史记不是去看里面的传记 看的是司马迁在撰写之时的那种站在高处俯视众生平等的心态 只有保持自己多方面的思考 才可方有所终 我一直喜欢网络小说 现在网络小说中知名作家有很多 但是我独爱烽火戏诸侯的东西 虽然他写的大多数东西 不是烂尾 就是没写完 但是每一本书 他都在写自己心中的那一个江湖 他曾说过 我不会跟人吹嘘我看书有多多 但是只要你说出书中一段话 我就能告诉这本书是什么 何等自负自傲 或许只有他才能不断的通过文字来描述自己心中的那个江湖 每一个男人心中都有自己心中那个江湖梦 但可能会与人说出 或许不会 但是他说出了 更是写出了他心中那一份波澜壮阔的江湖 读他更是自己 我只是希望像他一样 有一天可以口出狂言博览群书 像他一样写出自己心中那个江湖 现在我所做所想 不管对别人来看来是对是错 我都不在乎 就像我讲的那样 站在了对面来观察别人 永远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 做我想做 想我所想 任后世之人 任意评价 到时一把黄土的我可能就知道 自己到底是对是错了 可能时间才是真正衡量这些问题唯一的度量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