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杨宝德因无法忍受博士导师带来的压力自杀身亡,年仅29岁,寒门博士之死瞬间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杨宝德父母以打工为生,农村出身的博士生眼看完成人生逆袭大业,为何在接近终点时选择放弃生命?是杨宝德心理素质太差还是导师丧失师德过度压迫,究竟谁才应该对逝去的鲜活生命负责?
而立之年,生命戛然而止
我们大多出身寒门,和杨宝德一样,想要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杨宝德从一个农村孩子一步步经历本科、研究生,一路走来必定充满艰辛坎坷。即将而立之年,身为博士生的杨宝德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回报父母以及社会,却因为精神压力过大选择自杀,早早地离开了世界。杨宝德读博期间压力来源不是科研和学术研究,而是来自自己的博士导师周筠。
根据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周筠的言行已经超出老师的正常关心范围,周筠似乎将杨宝德视为自己的私人助理,占用杨宝德大量时间要求其处理私人事务浇花、打水、拎包、停车,甚至干涉杨宝德个人情感,挑拨杨宝德与其女友的关系,处于此种老师手下学习和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杨宝德生前的短信显示:“自从换了导师,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中”。博士生是国家培养的的知识精英,应该将时间用在科学研究项目中,可是杨宝德却在导师的压力下做着毫无意义的琐事,耽误杨宝德个人前程的同时也是对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
一味讨好换不来想要的尊重
攻读博士期间,杨宝德对老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杨宝德是个标准的好学生,对老师态度恭谨,个人学业水平优秀。但是杨宝德的悲剧也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压迫造成的,杨宝德的不懂拒绝以及全盘接受的性格同样是导致周筠变本加厉的重要因素。杨宝德出身贫寒,更加珍惜此刻得之不易的博士学位,更加想要取得优秀成绩实现自身的独立,想要真正成为全村的骄傲。此外寒门子弟无身份无背景,面对社会的诸多不公正,追求高学历是寒门子弟实现逆袭的最优选项,所以也就更难舍弃,当面对不合理的要求,顾忌也就比旁人更多,讨好把握自己前途的老师就显得情有可原,这种心里状态导致杨宝德不敢说“不”,酿造了寒门博士自杀的悲剧。
这个社会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委曲求全和一味讨好善待你,反而会优待有原则有底线的人。寒门子弟对成功的渴望更强烈,更愿意付出,怕失去,所以不拒绝,但这却成为无良老板压榨的原因。所有单位都会存在一种“便利贴”似的人物,他们是大家心中的老好人,什么要求都会答应,合理不合理的忙都会帮,但是这群人的存在感却不强,大家把他的善良当成了一种理所应当。老好人的典型标签就是不懂拒绝,不仅让自己变得异常疲惫还得不到任何回报。反观有原则的人懂得区分合理与不合理要求,也勇于说“不”,如果他们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则会得到真诚的感谢,懦弱不是善良,一味讨好换不来尊重,人生要懂得拒绝。
师德丧失,校园不再是象牙塔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老师本应是最光辉的职业,有悖师德至此,周筠早已失去了成为一名教师的资格,但是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只是周筠老师被取消了带研究生的资格。一个苦读十余载的鲜活生命的逝去,最终只是换来这样的惩戒,多少让人替杨宝德不平。
我相信寒门博士之死只是一个特例,大部分的高校老师依旧是心系学生前途的好老师,但是教师是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这样的职业队伍中混入一两个不称职的人员,足以毁掉无数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优秀教师的成果,假使周筠此类老师不加以严惩,如何对得起人们对教师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