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②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鲁哀公来问孔夫子,说在您的学生当中,哪位学生是比较好学呢?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说自己有一个学生,叫做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用这六个字来说明颜回的好学。
“不幸短命死矣”,这个学生不在了。我们来讲讲何为不幸?应得而失称之为不幸,应失而得称之为幸,所以孔子说不幸短命死矣,说明颜回是应该有所得的,但是并没有得到,所以称为不幸,短命,不在了。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意思是今天你来问我,我没有觉得再有如此好学的学生了,甚至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学生,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对于颜回好学这个品质的赞叹。我们回头再来看,颜回怎么就好学了?他的好学到底体现在哪里?只有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迁是迁移、转移,说有怒但是不会转移给他人。
我们来思考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我今天在公司、在领导那里受了气,把怒气迁移到下属那里,有的时候下属也不能迁移,怎么办呢?可能回家了,把怒气、怒火再发在家人的身上。在家庭当中也同样的,夫妻两个人吵架,可能有一方觉得受气了,觉得有怒气,这个时候看孩子,看什么都不顺眼,还有的人在辅导孩子写作业,鸡飞狗跳,结果生气了,发怒了,看其他人哪哪都不顺眼,甚至看到客厅的狗,都想踢它两脚,认为它趴的不是地方,所以不迁怒,并不容易做到。
我们再举个生活当中的例子,比如夫妻两个人正在看电视,男人的弟弟打电话借钱,这个时候女人可能发怒生气了,生气后可能连自己的男人都数落了一顿,“你看看你的家里都是些什么人,天天管咱们家借钱,咱们家有钱吗?”你看,这件事情本身是男人的弟弟想要借钱,但是最后我们的怨气,可能连男人都说了一顿。同样反过来也是一样,比如今天这个女人坐在这里,弟弟可能工作不努力,不学无术,又打电话管姐姐要钱或者借钱,这个时候男人可能把怒气又发到了自己的女人身上,这都叫迁怒。
所以不迁怒,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修习的,当我们有了怒气的时候,在哪里发生的就在哪里,绝不迁怒于他人,孩子的事情就是孩子的事情,我们不会因为孩子的事情,发怒而苛责他人。我们在单位领导这里,有了怒气,那我们就要自己消化,不会迁怒于自己的同事,也不会带给家里的人。他弟弟身上的问题,就是他弟弟身上的问题,我们不会因为他弟弟的问题,把我们身边的人再苛责和抱怨一番,这就是不迁怒,怒气绝不牵到他人身上。可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是这样,我们从哪里受了气,都要把怒气不停地往外迁移,不停地往外转移,结果一个人不开心,一个人发怒了,身边的人都要跟着受伤害,甚至还要波及到陌生人。
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个就更难了。我们生活当中是千锤百炼,一个错误反复地犯,所以说颜回好学体现这两点,一个是有怒气不会转移,第二个是同样的错误不会犯两次,这里孔夫子说颜回好学,但是注意啊,没有说不可以犯错,不可以有过,也没有说不可以有怒。讲到这里,我要宽慰各位,有的人经常说我还犯错,我还有怒气怎么办?是不是我学的不好?是,但是很正常,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连颜回这样好学之人都有过错,所以有过错并不可怕,知耻为勇,当我们知道自己是有过错的,这是有勇气的表现,我们不停地学习就好了。但是我们这里要学习颜回,我们可以有过错,但是不能总是犯同样的错误,要让自己去修不贰过,我们可以说有的时候起情绪了,可以发怒,但是要克己,不要迁怒于人,说我就是没有控制自己的脾气,没关系,但是我们不要再把怒气转移到他人身上。
我们也可以学习颜回好学的精神,不迁怒于人,有过错的时候,首先要觉察到自己的过错,然后改之,不停地去修习,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好学之人。孔夫子对颜回都没有要求不怒、不过,何况我们呢,所以有过错是正常的,要懂得自我宽慰,但是不代表可以自我放纵,我们要不停地去修习,同样的错误不要再犯,我们可以有怒,但是要懂得克己,不要迁怒于他人。如何才能不贰过呢?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和自己的问题,这时我们才能不贰过。那么如何才能不迁怒呢?我们要时时刻刻懂得克己,这个也需要觉察能力,无论是不贰过还是不迁怒,都要时刻保持觉察,发现有过错了,及时修正,发现有怒火了,及时制止,自己平息,不要迁怒于人,所以要有这种觉知的能力。
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要清醒地能认识到孩子身上的问题,我们才可能引导和帮助孩子去成长。我们带领一个团队,带领员工也是一样,我们要能清醒地觉察到别人情绪的变化,别人总是犯某一个过错,我们要看到、认识到,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帮助对方去成长。我们告诉他哪里是不对的,否则有的时候,他是认识不到那是过错的,他是认识不到那是不足的,所以我们只有自己认识到,并且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发现对方有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帮助其化解,这个时候他才不会因为这些情绪,伤害到更多的人。所以首先,我们要自修,自我认识,要克己,接下来我们还要去帮助身边的人,也就是亲民的过程,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去做一个像颜回一样的好学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这里我们再来点题,这句话是哀公问的,孔夫子说了这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为何如此呢?因为哀公就是一个经常迁怒于人,反复地犯同样错误的人,所以孔夫子说话很有智慧,他明明问的是颜回,他却转回来说颜回是一个好学之人,为何?因为他不迁怒,不贰过,其实这个时候在说给哀公听,如果是别人问颜回,可能孔夫子说颜回好学时,要用其他的字来形容了。所以我们这回再来看儒家文化,你会发现,孔夫子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并且是一个很有乐趣的人,他不会直接讲话,尤其是鲁国的国君,不能以下犯上,但是他懂得几谏,轻微委婉地去说,这是不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孔夫子心中的直啊。
直要怎么表现呢?难道要直接说吗?说哀公你不能迁怒于人,你不能总犯同样的错误,这是悖礼的行为;可是当我们心中有直的时候,可以选择委婉的方式,可以选择曲的方式,可以选择对方听得懂并且不伤颜面的方式,所以他说颜回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不迁怒,不贰过,也在说能做到这六个字的人,就可以为好学之人,但是其他的都没有讲。所以这是孔夫子心中的直,这是孔夫子的智慧,这是孔夫子说话的方式,这是孔夫子的思维,这是颜回身上好学的品质,这都是我们学习的方向,这都是可以指正我们的行为的,指正我们的思维的。
从这里开始,我们再深入一个境界,来引用《中庸》的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圆满的;率性之谓道,率天性而为本身就是道。注意,这里是说不迁怒、不贰过,没有说不怒、不过,如果是不怒、不过,就是率性之谓道了,就是天性的状态,天性是没有怒、没有过的。所以这里提出不贰过,不迁怒,说明还在修的过程,还在学的过程,所以叫修道之谓教,要接受教化,要刻苦努力地去学习。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体会这三句话,“修道之谓教”,我们努力地去学习,让自己不迁怒,不贰过,就是在接受教化的过程,就是在修道的过程。当我们没有过的时候,没有怒的时候,就进入了率性之谓道的境界,就在回归天性的过程。所以我们说修道,就是从我们人的思维,人的情绪,不停地去改过,不停地去修正自己,让自己回到天性圆满的状态,回到至真至纯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