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在中国的文化里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我们习惯将“历史”叫做“春秋”,古人云“万物聚散都在春秋当中”。余老在《时间之书》中为我们从时间的角度解释了其中缘由:“中国人将‘春秋’这一时序当做时空,当作历史,当作审判,是因为庄稼春生秋熟。春生相当于历史之因,秋熟相当于历史之果,春来秋去的循环就是时间,而时间的循环就是历史。”
春耕秋收,这是关系到生命是否得以延续的重要时刻。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让置身于都市的我们很难感受到人与土地的血脉相连,但是当春风拂面,秋叶凋零,节气的转变依然会在我们生活中留下你难以忽略的印记。
从立春到谷雨
万物从寒冬中逐渐复苏
在雨水中拼命生长
君子无妄之行
类族辨物
和而不同
当春雷响起,万物也便随之自然生发。《易经》将其描述为“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简单说来,就是天空电闪雷鸣是为了摧育万物生长,而非要用来炫耀,在行动时无邪念,不造作,保持真诚,这就是无妄。君子顺应时节,知进知退,志在成就万物而非利己。
从阴阳的角度来说,先哲们认为此时阴阳各归其位且分布均匀,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状态,也是人们努力追求的一种均衡状态。春雨降落,预兆着秋天的好收成,一切看似都很美满,但先哲却要求“思患而预防之”警醒后人。常言道“晴带雨伞,饱带干粮”,这就是雨水时节的“道”。
之所以谓之“惊蛰”,是因为此节气前后雷雨增多,电闪雷鸣地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并且雷雨过后,土里的种子也从地里长出芽来,蛰伏了许久的桃花也在这个节气盛开。
《周易·丰》说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就是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满月之后便是残月,天地间的胜败兴衰,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着变化。而惊蛰告诉我们的道理,在于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惊蛰的雷声,要我们从沉睡中醒来,更要从混沌中觉悟。
春分日,南北半球昼夜相等,白天与黑夜也相等时长,也是整个春季的中段,春分之后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意味着温暖春天的到来。《易经》说,“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同人的气象,就是指同类或同一个方向。天在上,火燃起来也向上,这样就是“同人”了。君子应当在人生当中找到自己的“同人”,辨认自己的同志、朋友和师长,分清敌友,并且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君子在此时空,当以类族辨物。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名“清明”。清明节的主题是祭祖和踏青,在孔子看来,祭祀行为本身就是让人明白要有所节制、有所敬畏。“君子以制数度,以议德行”,在清明之时,面对先祖,君子该反省自身的德行是否有偏失,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清明”的人?
传说仓颉造字不要上天的奖励,只求老天让人民五谷丰登,故人间下了一场谷子雨,这就是“谷雨”的来历。谷类作物在此期间快速生长,而人们也投入繁忙的生活。阅尽春色好风光,此时空给出了“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的警示。火与水火虽然相互排斥,但也有共同点,找出共同点则可以归为一类。同理,在相同的一类事物中,我们也应当察觉出其微妙的差异,和而不同。“异”与“同”本无定论,因时制宜,不断变化。
从立秋到霜降
万物经历了极盛转衰的历程
君子未雨绸缪
辨物方局
积善成德
《历书》记载:“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秋天庄稼丰收,各种纷争也将就随之而起,正所谓“多事之秋”。国家层面有 “沙场秋点兵” ,古人在秋收之后便开始谋划对外的侵略战争;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偷割别人麦子这样的利益纠纷频发。立秋预示着丰收的开始,却也是各种纷乱的开端。因此古人劝诫我们在立秋的时候要“作事谋始”,从事情开始的时候就做好谋划,避免后期引发争端。
“处”意为“去”,处暑时节意味着暑气至此而止,天地肃杀之气渐浓。此时天地中午如夏日炎热,但是夜里如冬夜寒凉,一天之中冷热变化很大,有如水火相冲之态。《周易·未济》中对此时空的描述为“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意为“水火不能相交,则未能发挥济物之功,君子观此象以慎辨物居方。辨物必如火之明,居方必如水之聚。辨物使物以群分,因水火各异,故于异中求同;居方使方以类聚,因水火各居相对之位,故又当同中求异,如此则物以群分,方以类聚,分定不乱,虽未济而成既济矣。”
白露节气有一个重要的人文含义,教化与启蒙,学习德行与教养。白露的到来,人们收获了庄稼并且相互交换生活用品,礼尚往来,来来回回之间就逐渐就衍生出了各种规矩和礼仪,君子在此时节也要“常德行、习教事”。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学校新学期的开端会被定于每年的9月初。
《春秋繁露》中说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日将历时九十天的秋季一分为二,也是秋季中最美的一段时光,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但是在丰饶的景象之下,秋分的本质在于收养生息。春生春种,秋收秋藏。《周易》中说“君子以独立无惧,遁世无闷。”,讲的就是君子不畏惧特立独行,不苟同于世,就算是隐居避世也不会觉得苦闷。秋分时节君子要内修,要自省,要培养内在的气度与博大的胸怀。
秋分之后人们本应遁世而藏,但是寒露前后反而有很多外出活动,似乎想要在拼命享用这一年中最后的华美风光,感受大自然最后的生机。关于寒露的记忆总是与外出活动相关,我们的国庆长假便定在寒露之前,寒露之后的重阳节也是秋游登高的好时候。这种过度的行为,便是矫枉过正。
霜降已是深秋,大自然的运行逐渐进入了另外一种模式,人们应该从大自然的变化中,找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反观自身,防微杜渐,修养德行。霜降的另一个重要启示便是要注重积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为接踵而至的寒冬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