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前东家的管理读书会上就读过,当时我们每天早上8点到公司看书一小时,拆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但现在回过头坦白说这本书真的很难懂,那时候的理解也很少……
自从上次互动坊直播后,珅姐提起这本书,当时我想到家里正好就有这本书,这一次,我总算把他硬着头皮看下去了,发现,真的是一本好书!怪不得能够被誉为世界公认的管理学圣经之一。
确实比较难懂,看的很慢,只能记录到一些现有比较浅显的理解,但是看的过程确实会比上次有启发,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系统思考的工具。
虽然谈到很多管理学的内容,但透过书中几个深动的案例,能够帮助联想到生活、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逐步开始会去深度思考其中的关联。
谈谈我其中一些感悟:
1)不管我们是当员工、老板、自由职业,我们自身的成功必须要建立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
2)做人格局千万不能小,整天想着割韭菜、薅羊毛、贪便宜,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3)作为公司员工,只有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公司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获得更多的利润,接着员工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如果我们在职场上的摸鱼,看似是偷懒,让自己付出更少的劳动力得到同样的工资,其实是间接的自我毁灭,因为最后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会到自己身上。你只有付出努力让公司发展的好,自己才能更好;
书中有一个啤酒游戏的例子说明了系统思考的重要性:
有一款情人啤酒突然火了起来,原因是某个视频中提到了这款啤酒。结果啤酒店要求供应商进更多的货,但由于供应商也收到很多其他啤酒店的要求,最后导致供不应求。啤酒店看到供应商一直不进货,就要求供应商进更多的情人啤酒来填补库存不足。最后的情况就是供应商收到的订单越来越多,每一个啤酒店要求进货也越来越多。而供应商也没有办法,只能要求制造啤酒厂进货更多,但制造厂也来不及一下子造出这么多啤酒。最后等了很久,供应商终于等到制造厂送来的一大堆情人啤酒,却发现啤酒店统统取消了订单,因为热度已经慢慢过去,没有人再喝了。啤酒店得不到足够的啤酒,供应商存了一大堆卖不出的啤酒,制造厂也造了多余的啤酒。
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一层一层的出现连锁反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呢?
因为很多人都没有系统思考的能力,只愿意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只要满足自己当下的需求就可以了,从来都没有从客户、供应商、老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当啤酒店的老板看到供应商已经供不应求,就不应该再要求供应商加大供应,来弥补自己的存货不足,而是保持一样的进货水平,等供应商填补后,再去扩大供应。
确实还没完全看完,今天先记录这些,暂时我只能从我看这本书的视觉来去记录。最后想说读书看似一件很小的事情,真正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很酷,就想混沌大学一样,等你真正热爱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头上仿佛有一束光亮,会点亮很多细小你短期之内看不见的成长。
#再小的努力✖️365都会变得很伟大
改变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总会长成你想要的样子。
晓玉的第三天打卡
20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