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写不好?

      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写不好?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我也很困惑。直到读了魏智渊老师的书———《儿童读写三十讲》。我似乎从中找到了合理的回答。

      印象中,我们一般认为,喜欢阅读的孩子,写作水平也不差。但确实有些孩子读了很多书,写作却并不好。

      书中这样写:通常,在小学阶段,尤其在小学四年级以前,孩子的阅读量似乎与写作水平不成比例。个别孩子,到了中学,写作水平也一般。

      那么,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写不好?原因究竟在哪里?通过拜读,我把几个原因做了整理。

      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写不好?可能是缺乏海量阅读的积累,又进行大量的加工,例如“写作上的强化训练”“读后感”等。可能是孩子读的书有问题,而且非常单调。可能是孩子属于理科类型,读的书也以科普类的为主,而对文学作品缺乏足够的兴趣,他的兴趣点不在语言文字上,而在别的地方。还有可能是孩子并非缺乏写作能力,只是厌恶写作文,尤其是命题作文。但孩子在给朋友写信的时候,在另外自由表达的时刻,写作能力是相当好的。这时候,就不能说孩子缺乏写作的能力,只是不喜欢写作文而已。在这四种可能性中,着重对第一种情况展开说明。

      海量阅读很重要。

      书中写道:阅读量太少,对写作根本不起作用。有老师和家长认为,孩子读书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在于把一本书反复读精透。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只有在自动化阅读完成(四年级)以后才是正确的,而且这个所谓的“正确”,其实还要加许多限制条件,做出许多必要的说明。

      书中还指出:缺乏足够数量时,仅仅面对有限的阅读材料,无论孩子如何精读,老师带着孩子如何咀嚼文本,孩子都无法真正地习得阅读能力。万一习得了什么,那只是机械地模仿例文而形成的僵化的作文模型。

      为什么缺乏足够数量,孩子是无法习得写作能力呢?书中也给出了答案:因为写作过程同时包含了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而决定性的部分,是无意识过程,即孩子对于话题、主题的丰富理解,以及对语言形式(包括遣词造句、语法、文体风格、词语运用等)的敏感,而这种敏感的形成,有赖于海量阅读。就好像任何一个专家的形成,有赖于在相关领域里接触和解决大量问题一样。敏感性的本质,是穿透无数的异质情境后,对相应的原则、规范的活的领会。而孩子对词语的领会,对篇章结构的领会,也自然而然地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形成的能力,是潜在的、默会的、直觉的、自然的、本能的。

      其中,魏老师对于海量阅读带来的益处的描述,我很是喜欢。直观明了。

      海量阅读使得丰富的语言文字,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组织方式在大脑中不断的场景化,刺激了神经元的无限生长。这种丰富性,仿佛是语言中不断地建立联结或修筑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的修筑,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先修筑无数的局部地区,然后再将无数的地区公路联结起来,直到有一天联结成一个整体。从出生开始,孩子就不断地在建立这种联结,因为这种联结首先是主题的、情感的、逻辑的,而后是语言的。到孩子开始写字后,又是文字的。这种联结,在小学低中段是一个高峰,尤其是在三四年级,当孩子通过了一二年级的学习,掌握了相当的可运用的文字后,需要海量阅读,将全部的高速公路相互打通,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公路网络。这样,当孩子要表达思想或感情的时候,就不会受到重重阻碍。

      未来,孩子的任务,是穿越高速公路去各种知识的景点去旅游,但在旅游之前,孩子先得修筑道路,这道路,实际上指的就是基础的学习能力。基础的学习能力,核心的就是读写算的能力,在其中,阅读能力是居首要地位的,其次就是写作能力和基础的计算能力。

      显然,如果公路的修建没有初具模型,孩子就很难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并不代表阅读没有意义,而只是说,阅读的数量,还不足以使孩子流畅地表达。孩子必须继续阅读,继续修路并建立联结,直到某一刻(或某一个时期),孩子突然间发现,自己的表达力提升了,而且不是一点一点地提升,是整体地提升了。这一个转变时刻的到来,说明孩子迎来了写作自动化时期。

      写作,是学习路上不可忽视的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点可能性,可能也存在其他方面的因素。读写,我一直在路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