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讲得更有道理。
“行不言之教”是传诵千古的经典教育方法,理论上人们都认可,可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的第一个念头总是如何劝说孩子,如何给孩子讲道理。
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去批评,再不行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陈述我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却这样不懂事……以此来“感化”孩子。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3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
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
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家长也都少说多做,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让他在有机会在生活中去体验“道理”,结果孩子哭闹大大减少。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
用思想家卢梭的话来说就是,“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
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总之,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
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绕口令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
今天读到这篇文章,好像就是为我量身定做,我反思我自己,我就是这样一个喜欢讲大道理的人。孩子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父母的问题。讲道理,发脾气,感化孩子,似乎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今天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多自私,我所付出的爱有多狭隘。
中南大学出版社谢社长说,主动多跟孩子沟通,先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真诚的道歉!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多纵向比较,多赏识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再好,跟你没任何关系,如果,孩子拿你跟其他优秀成功的父母比较,你们会做何感想?少说多做,真诚的爱,亲子关系也就慢慢好了。
自勉,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