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廖化初为黄巾军,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以劫掠为生。然而历史中真实的廖化,或许会颠覆你现有的认知……
依据《襄阳耆旧记》所载,‘廖化,本名淳,中卢人也。世为沔南冠族。’所谓「冠族」即是沔南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世族,即是显贵的豪门世族。
换言之,廖化出身世家豪族,又岂会参与黄巾叛乱。
退一步而言,即使加入黄巾,至少亦应是一方魁首,又岂会沦落至几百人的草头王,而流落江湖。《三国演义》如此设计安排,无非是在彰显关羽之义而已……
因为参正史载录,廖化在历史中着实是一位文武双全,且忠义无双的人物。
《三国志·廖化传》载,‘廖化初为关羽前将军主簿’。后章武二年(222)春,刘备亲率诸将东征孙吴,在秭归与廖化相遇。刘备大悦,以廖化为宜都太守。至刘备进军至夷道县猇亭,以廖化为别督。
章武三年(223)五月,刘禅即位,廖化升任丞相参军。
后诸葛亮举蒋琬为茂才时,蒋琬坚持推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和廖化。茂才者,为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美才之人也。且廖化能够晋身丞相参军,即是诸葛亮的重视与肯定,亦是一种栽培与照拂。
后廖化果被任命为广武都督,阴平太守,镇守一方。
参《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书》载,‘延熙元年(238)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
是正史中,廖化唯一与魏军正面交锋之载录。
然《姜维传》云,‘延熙元年(238),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就时间上而言,姜维的「偏军西入」,与「廖化反攻」同年发生。
又《明帝纪》载,‘景初二年(238)秋八月,烧当羌王芒中、注诣等叛,凉州刺史率诸郡攻讨,斩注诣首。’可见,姜维应是趁烧当羌王芒中、注诣等反叛之机,数次深入西羌。
而「廖化反攻」之举,应是在配合姜维行动,而非以先锋主动挑衅。
延熙十一年(248),凉州羌胡叛魏来降,姜维则是率军西迎,并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用以抵抗郭淮、守护要道,并收敛破羌以为质。
延熙十二年(249),随姜维进攻雍州,姜维则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用以牵制邓艾军,借以东袭取洮城。故廖化的职责更侧重于镇守,同时配合主力军行动。
综上所述,正史中并未有廖化作为先锋之相关载录。
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语,则是出自清小说《扫迷帚》,应该说是对廖化的一种侮辱。
因为至蜀汉后期,廖化地位显赫,是蜀汉两大军事支柱之一,与张翼并为左右车骑将军。故《华阳国志》有云,‘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即王平、句扶、张翼、廖化。
不过,最值世人称道的应是廖化之忠义,堪比小说中关羽「千里走单骑」之真实版本。
建安二十四年(219)冬,割据江南的孙权派兵袭取荆州,关羽兵败遇害,廖化亦因此归入孙吴。然《廖化传》载,‘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
而廖化能够以诈死之计,携母逃脱,至少说明两点:
其一,廖化因老母之故,在关羽兵败后,逼不得已暂时委身于东吴。但两年间故意藏拙,故而未得到东吴重视。
其二,廖化从始至终,未生有转投东吴之心。
那么,是否有第三种可能,即廖化确是在东吴不受重视,以致廖化对于待遇不满,方才诈死西归。
参《三国志·宗预传》载,‘建兴初,丞相亮以为主簿……’与廖化同。而宗预出使东吴,孙权甚爱待之,对宗预的敬重和礼节,仅亚于邓芝、费祎。
又《廖化传》载,‘廖化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即二人同是丞相主簿出身,但廖化的官阶却在宗预之上。
虽然因外部条件不同,不可横向对比,但历史已然证明廖化绝非平庸之辈,而且综合能力应不在宗预之下。
倘若第三种假设成立,廖化并未藏拙。如此孙权又岂会视而不见。唯有廖化在东吴的两年间,始终保持着低调生活。故而导致东吴对廖化这位小小主簿,并未重视,甚至是关注。
综上所述,廖化归吴以来,应一直在藏拙、演戏,并始终在谋划着回归蜀汉。
许是隶属关羽主簿,对东吴谋害关羽抱有仇视;许是对孙权偷袭盟友的「小人行径」,饱含鄙视;亦抑或是对「忠臣不事二主」之道德品质的彻底贯彻……
然无论初衷为何,廖化「携母西归」之举,终将青史留名。
景元五年(264)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即廖化与宗预,一起向内迁移前往洛阳时,于中途病逝,年龄不详。
不过参《宗预传》所载,‘景耀四年(261),都护诸葛瞻初统朝事,廖化过预,欲与预共诣瞻许。预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
宗预与廖化二人年龄相仿。换言之,廖化亦应是年过七十。至景元五年(264)廖化病逝,或许已是年近八十高龄。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廖化、宗预皆在内迁洛阳的途中病逝。
然两位老臣同时于途中病逝,是否当真如此巧合,想来未必……二位老臣一生忠于蜀汉,许是经受不住蜀汉灭亡的现实打击;抑或是并不想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玷污其一生之忠义,而选择与蜀汉同行。
故每当读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时,后世更应铭记与学习的是,廖化一生的恪守与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