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周末去周边户外休闲,山区林间,青青草地,团团野花,远离城市喧嚣,只有潺潺流水和远处不时传来的鸟儿鸣唱,免费的天然氧吧,呼吸一口都觉得神清气爽,让人流连忘返。给我们一个错觉,以为氧气越多越好。
一次,朋友手术后需要吸氧,医生叮嘱,病人呼吸困难时再吸氧,而且严格控制时间,只要病人可以自主呼吸,尽量不要吸氧。医生比较忙,也不会给我们过多解释,只扔下一句话,说:一直吸纯氧对身体不好,不利于恢复。
我们只是遵医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呼吸革命》这本书解开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
我们在课本中学到,呼吸的过程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真的只是作为废气排出体外吗?
其实,课本的说法只是个极简化模型,二氧化碳在呼吸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中提到,一位长期研究瑜伽的人,奥尔森认为,人体真正需要、机能正常运作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呼吸的速度和深度。我们并不需要更多空气,而是需要更多的二氧化碳。
在呼吸时,吸入肺里的氧气,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并由其携带至全身,当某个细胞需要氧气时,氧气进入细胞,同时,二氧化碳被分离出来。一百多年前,丹麦一位医生克里斯蒂安·波尔经过实验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血液从血红蛋白中析出氧气。也就是说,哪个部位的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越高,该部位越容易得到氧气。
二氧化碳还有强大的血管舒张效用,使输送管道更为畅通,令更多的含氧量高的血液及时抵达需要的部位。因而,这位医生指出,放慢呼吸的速度,能让生命体以更高效的方式产生更多的能量。
相反,沉重而紧迫的呼吸会过度排放二氧化碳。机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够时,氧气会一直留在血红蛋白上不被析出,也无法被细胞所利用。超出代谢需要的呼吸会迅速让肌肉、组织和器官的供血量减少,导致人头晕、痉挛甚至昏厥。如果长时间供血不足,它们将面临衰竭。
这也应了我们那句古话,过犹不及。
耶鲁大学应用生理学实验室主任杨德尔·汉德森在他的《医学百科全书》中写道:“当人类或其他动物吸氧或者含氧量高的空气,相较于吸普通的空气,气体的消耗量并不会增多,产生的能量并不会增多,呼出的二氧化碳也不会增多。”
正确的呼吸方式是:
鼻呼吸。鼻子呼吸,一方面,可以对空气进行加热、清洁、降速和加压,让肺部尽可能获得更多氧气。另一方面,口呼吸会导致口腔和面部肌肉变形,造成牙周病、打鼾及睡眠呼吸暂停,而鼻呼吸则不存在这些问题。
慢呼吸。最高效的呼吸节奏是,吸气5.5秒,呼气5.5秒,每分钟呼吸5.5次。在这种慢呼吸模式下,人的血液流向大脑的速度加快,体内各系统进入一种和谐的状态,心脏机能、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协作效率也最高。
少呼吸。减慢呼吸频率的同时,要减少每次的呼吸量。呼吸学家布泰科研究发现,过度换气是诸多慢性病的罪魁祸首。一个正常人的呼吸量要和代谢需求相匹配。捷克运动员扎托佩克使用“低换气训练法”(Hypoventilation training)进行训练,打破了18项世界纪录,获得4枚奥运金牌和1枚银牌。
缓慢而有力的咀嚼。咀嚼时间足够长,可以保证口腔、牙齿、喉咙和面部宽阔而强壮。同时,经历过口腔矫正的人,最终会导致牙齿不齐,口腔变小,呼吸变差。而这些,本可以通过正常咀嚼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