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ichole 纪事/随笔
写在第100篇,第100000字
晚安笔记三姐妹的五百天晚安笔记挑战,截止今天,刚好是100天,字数也突破了10万。
虽然一开始接挑战的时候,有点一拍脑门的冲动,但是,既然做了,那就好好去做,至少要在这点上体现处女座的用处吧!
很用心地做了统计,挺有意思的:100篇笔记里面,没有用心去选题和撰稿的其实不超过三篇;大部分的稿件只在茉莉姐妹群发布,所以通过阅读数的变化可以看到群里的姐妹,对于什么样的话题会更喜欢;我所认为的良心分享和干货会得到什么样的反应和反馈,也能很好地看到~数据统计是个很有用的东西,能让我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
晚安笔记的缘起毕竟是一个有范围的分享,所以有的时候会考虑到有些人不认识我,有些人在我们身边,有些人本来就是前辈,有些人在某些我想探讨的领域已经是专家...
所以在选题上、行文措词上、想表达的立场和态度方面,多多少少都会要做一些平衡。但,我一般都会做到争取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态度,如果这个态度不太适合做尖锐的表达,那我至少也会有一个正向的传递,这是我想坚持的正能量。
我相信我做到了。
尤其是渐渐地,有一些朋友开始进行响应和互动的时候,很开心。有人在群里就某篇文章提到的某个点进行探讨;有的朋友会到简书的评论区进行评论;有的朋友还会私信我一起交流;有的朋友甚至还会给现金打赏......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好的鼓励。杨先森曾问过我,两块钱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我没办法回答,因为这种感觉,只有你也如此做并体验之后才能明白。
一些变化正悄悄地发生
刚开始的时候,晚安笔记的平均篇幅大概是在600到800字左右,平均用时1小时。在手机上进行长篇幅的撰稿,跟用电脑去写文章或者手写文章时候的逻辑思考习惯很不一样,而且由于长期坚持手写日记,偏爱感性的表达;从事营销工作,公关传播讲究硬思维;手机撰稿相比其他两种是最难也是最慢的。遣词造句的风格要求也不一样:手机撰稿会更加通俗,段落大意会更加清晰,逻辑上也比较适合因果关系,为了适应手机撰写和手机阅读,这些都要做考虑并做调整。我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我确实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所以在慢慢摸索了一段时间之后,也总结了属于自己的经验。
一开始,初稿到排版到美化平均花费一个小时,重要的文章可能要花上三个小时,到现在还是一个小时,但行文上比之前更流畅,更完整了,有开头有内容有观点有结尾,可读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惭愧)。
其实写文章,行文其实花不了太长的时间(尤其是开始使用讯飞语音工具之后,撰稿的速度比之前快了不少,此处以后单独分享)。比较花时间的是两个地方:
一、选题。你一旦确定你要写什么基本上你的逻辑很快就能理清楚,而决定写什么的这个过程其实是比较费劲的。尽管我之前已经列清楚我的500篇晚安笔记的相对关键词,但是具体到每天写什么,还是需要结合当下的情况的,当天的热点,新闻,新鲜的事,触动的场景等。比如,旅行那几天几乎就是纪事随笔类,也写不出什么管理啦职场啦营销和公关的专业稿件来,毕竟在旅游的时候心态轻松,导致没法进行这类深刻话题的思考嘛!
二、提炼。文章长不怕,文章短也不怕,恰到好处就有点难了。为了恰到好处,写完之后你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看行文的流畅度和完整度;第二遍提炼标题和段落小标题以及断句。然后呢?第三遍要检查错别字以及美化:自认为重要或者精彩的句子,要做一个重要的标识,方便阅读。这个动作不仅仅是为了方便阅读的人,更是为了让我自己在以后有时间再看的时候,是能快速地了解到当时的具体想法,这个地方其实相对比较费时又费精力的(写文章的人在写完文章之后其实都不爱看自己写的东西,这个放在小说家、编剧身上也是一样的),而在这个点上,我可谓进步神速呀,用时比之前越来越少,提炼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准。
和时间做朋友,享受时间带来的复利
坚持五百天写字,一开始听来是个很难的挑战。可坚持下来,到了100天,我发现,惊喜更多。时间的绝对公平是“时间一去兮,不复返”,但相对公平在于你怎么看待时间,怎么和时间相处。时间正在走,如果你每天都花了一个小时进行文字积累,这10万字就积累下来了。如果你没做,其实生活跟你平常没有什么两样,只可能是多看了一些电视,可能是多睡了一些觉,可能是多了些发呆、走来走去的时间或者刷朋友圈的时间。但是你这么做了之后,看着逐渐累加,从1走向500的那些数字,发现,哇!原来我也可以积累10万字呀!一本普通的畅销书一般也就是12万-15万字之间呢~!而且,有一些人会因为分享的一些想法得到一些灵感,一些共鸣甚至一些鼓励,这个对我来说更加重要。
输入和输出方式平衡了,自我的运作体系就成立了
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我找到了一种新的输入跟输出的方式,这是生活里很重要的一个平衡。
有的人是先有了输入,然后才寻找输出的方式。比如说他本来就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经验丰富,那他就需要一些输出的方式,比如说去授课,去演讲,去出书,写专栏,多跟不同的人聊天等等等来让他的整个自我运作达到平衡。
但也有的人是因为找到了输出的方式之后倒逼自己去寻找或者拓宽输入方式的。如果你是个需要固定输出的人,比如专家、小说家、编剧甚至教师,你就会强化自己对知识的吸收频率和吸收强度,来保证你输出的稳定性。那你的经历,你的事业,你的思考,以及你对人事物的观点,都需要有敏感的吸收和记录,才会让你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东西去沉淀和分享。
我属于后者。确定了输出的方式之后,每天我要确保自己稳定的吸收频率和吸收强度:于是我买书的频次比以前高了;也爱在当当阅读上进行阅读,契约式的阅读确保我能很好地坚持;坚持听逻辑思维旗下的得到,可以在短的时间里,了解到新出的书,新的研究,新的技术,掌握一些比较不错的观点等,最重要的还是学习他们思考的方式和表达的方式;喜马拉雅和片刻是更适合碎片式吸收的平台...
同时,我还需要保持吸收的敏感和传达的流畅。我会更加留意身边的一切,像敏锐的狐狸一般。看到的人事物,还要去独立地思考和总结这个事情对我来说,对我们来说,对大众来说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而且还要把这个意义以一种清晰明朗的逻辑方式通俗地诠释出来,这个是比较难的。
于是,我常常在心底遣词造句,然后默写。就是,我可能没有在说话,但我脑袋里面其实已经在默默地以文字的方式在组织语句和段落,有了语音录入工具,就更水到渠成了。
阅读/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表达,我的自我运作体系已经建立。很高兴,我已经因此获利。
如晚安笔记三人行之茉莉说的“我们要有all in的精神”,景红说的“晚安笔记让生活的点滴精彩更清晰”,而我在期待它更大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