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老师那堂关于寓言的课,像一滴清露,久久润化在我的心上。他站在讲台上的样子,总让我想起“静水深流”这四个字——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奔涌着思想的暗河。
这次讲寓言,他的开场,依然简单。一句“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像一颗石子投入了沉寂的湖。回应他的,是一片沉默。此时的课堂,好似是一片需要被敲碎的冰面,以唤醒蛰伏的记忆。
他不急,只是耐心地、一下下地叩击:“穿井?”“杞人?”“还有……”终于,冰面绽开一点裂缝,学生记忆的星火渐渐引燃。当学生用“篇幅短小”、“富有寓意”为寓言画像时,他轻轻地将这些碎片聚拢:“‘寓’是寄托,‘言’是语言,寓言就是把一个道理巧妙地寄托在轻盈的故事里。”他总能在知识的交界处驻足,将寓言与《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悄然相连,指出“虚构”是文学共通的呼吸。这一刻,学习已不是在回忆,而是在思想的版图上完成了一次优雅的定位。
新课的两则寓言,《曾子杀彘》与《骡子和强盗》,既有寓言的共性之美,又彰显了中外寓言的差异,就像两种不同的审美画。肖老师的处理,从来都是举重若轻。面对文言的《曾子杀彘》,他的指令是“读通,讲顺”。学生的讲述起初带着磕绊,“实现了妻子的誓言”这种有偏差的表达,恰恰成了最好的路标,在同伴的补充中,语言的精确性在真实的交流里得以确立。而《骡子和强盗》的讲述则明显活泛起来,那匹“昂着头,摇动铃铛”的骡子,形象瞬间跃出纸面。
当学生把故事的骨架讲述清晰,他便引领我们走向寓言的心脏——寓意,这是寓言这种体裁的价值点所在。“故事背后,站着怎样的道理?”学生轻易地抓住了“诚信”与“低调”。但他的追问,总是更深一层:“这道理,藏在文字的哪个角落?”这一问题,将阅读从“看到了什么”推向“是如何看到的”,这是阅读策略的有效引领。从读懂这一篇到怎样读懂这一类,才是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路径。学生发现,《曾子杀彘》的寓意端坐于曾子严肃的对话中,清晰可辨;而《骡子和强盗》的寓意,却需要从对骡子神态的描绘与结局的反差里“倒推”出来。他没有止步,而是巧妙地设境:“如果让那匹安然无恙的骡子来点明寓意,它会怎么说?”这一问,学生便从寓意的“发现者”变成了“言说者”,思维的深度陡然增加。费曼学习法,就是让学习者讲出来,能讲清楚才走向真正的“懂”,肖老师的课堂上从来不缺少这样的“讲”。
最妙的,是师生接下来的“情境体验”。他邀请学生化身骡子,和他进行对话。“你可别再摇晃铃了,当心强盗!”他提醒。没想到,学生的思维轨道偏离了寓意,我想这正是肖老师提前预设到的。读懂寓言,不仅仅要明白寓意,更要在故事里来回穿梭,在不断的试错中最终抵达寓言的故事深处。“你就驮着你的破谷子,我驮的可是稀世珍宝!”另一匹学生“骡子”骄傲地想象着“骡子的骄傲”,掌声响起。就在这样轻松的笑声里,学生对“骄傲”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变成了可感的、有温度的语言。寓言知识,也在师生情感的暖流中悄然融化。
课堂的高潮,在于“比较”与“创造”。他抛出一个极具张力的问题:“中国寓言和外国寓言有何不同?”思维的闸门再次打开。有了以上的层层铺垫,学生们敏锐地捕捉到几点差异。有角色的不同:中国寓言惯用真实的历史人物(如曾子)说明道理,厚重而具文化底蕴;外国寓言则偏爱动物说理,在虚构的故事里演绎人性。还有叙事的差异:中国寓言情节简单凝练,直指寓意内核;外国寓言故事情节具体生动,很有感染力。在肖老师的提醒下,学生还发现有价值取向的不同:中国寓言所讲的“诚信”,关乎民族、社会的精神内核;外国寓言警示的“勿炫耀,要低调”,则直指人性的普遍弱点。能分析出这样有深度的差异,这已然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一次跨文化的微型洞察。学生在比较中初步触摸到,故事的形式背后,站立的是不同的文化灵魂。
我本以为,这就是课堂的结束。然而,真正的巅峰,是接下来的“寓言创造”。肖老师提出一个近乎苛刻的任务:将中国寓言《曾子杀彘》的核心理念“诚信”,用外国寓言《骡子和强盗》的动物叙事方式重新演绎。无疑,这是高阶思维的尽情绽放,更是对寓言故事背后以生活逻辑为基的极度透视。
课堂瞬间变成一个想象的熔炉。有学生构思了两匹互骗的骡子,情节虽有趣,却偏离了“诚信”的本意。有学生试图直接将“曾子”变成骡子,却立刻遭遇了逻辑的困境——“骡子不会杀猪”。在一次次试错与思辨中,一个基于真实生活的创作浮出水面。学生们豁然开朗,原来,最自由的虚构故事,不是随心所欲的编造,更不是没有寓意的瞎想,是必须建立于最坚实的生活真实之上的逻辑。最终,有个学生提出了更成熟的构想:将“杀猪”的承诺转化为骡子世界“分享新鲜草料”的约定。这一刻,我们欣喜,在一个个“故事新编”里,学生实现的不仅是形式的转换,更是对寓言本质——用恰当的故事包裹永恒的哲理——一次深刻的“体证”。
这堂课,就像一则精妙的寓言,师生共建的课堂故事里藏着无限寓意。课堂从一片沉默开始,肖老师以耐心与智慧将学生一步步引入思维的深处,他没有直接奉上“寓言特点”的ppt,而是设计了一条幽深的路径:从唤醒记忆的温情,到读通故事的踏实;从提炼寓意的思辨,到比较文化的洞察;最终,抵达创意表达的巅峰。学生最后呈现的“创作”,彰显出来的不仅是肖老师教学的艺术,更是教育的哲学: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告诉,而是以被点燃的想象力与批判力,去重塑思维,形成个体的综合素养。
站在台上的肖老师,就像一株静立的莲。他的课,听着浅白,嚼着厚重;看着简单,细想却极深。就在这深深浅浅之间,他让我们看见了语文最美的模样——它不是喧嚣的技巧,而是静水深流的滋养,是于无声处,听见生命思维拔节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