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深流处,莲开教坛间

        重庆的暑气像火炉般蒸腾,依然灼着我的心。课间十分钟,我倦怠地陷在沙发里养神,猛地一抬头,望见了那个背影。熟悉里裹着点陌生,陌生里又渗着点熟悉 —— 脊背挺得笔直,斜挎的背包随着脚步轻晃,笔挺的衬衫衬着优雅的步履。我直勾勾望着他走下礼堂台阶,鞋跟叩在木地板上,笃笃声响,一下下敲在心上,直到他走到台阶最底,身影淡出视线。

        再抬眼时,他已立在礼堂舞台一侧。千人会场的掌声 “哗” 地涌起来,一浪叠着一浪撞向墙,又簌簌弹回,久久不散。我懂,那热烈里藏着千人的翘首以盼,更裹着 “终于相见” 的念念不舍。还是那身挺括的衬衫,领口扣得严丝合缝,像他讲课时的严谨,也像他待人时的细致。

        记忆里,他总爱在课文的字缝里驻足。有时是显豁的句子,有时是藏着的词语,一句 “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读”,领着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编者对话,也和自己对话。他深邃的眸子里总闪着光,轻轻罩住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尤其那角落里的落寞。俯下身,侧耳听,递过去的话筒里盛着满当当的期许,是不灼人的暖,轻轻的,软软的。

        今天,他讲严文井先生的《永久的生命》。那篇哲理散文短小精悍,韵味却深不见底,是自读课文里最难啃的骨头。平时教学中,大多老师会 “自然” 绕开 —— 一来是自读课文的定位,二来是实在难教。

        我望着台上的他,脑子里翻涌着他专著里关于自读课文教学的论述。《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棵小桃树》《溜索》…… 那些 “用好阅读提示和旁批,在朗读中咂摸语言背后深意” 的理念,像小锤般轻击心扉。可心里仍打了结:那几篇或有人、或有事、或有物,好歹能顺着线索走进文本,可这 “短短” 的哲理散文,到底该怎么讲?我教这课时的捉襟见肘还在眼前晃,疑问在心里相互撕扯:学生和文本总像隔了层薄雾,进不去,也出不来;“哲理性” 与 “散文性” 该如何打通?即便找出富哲理的句子,又该如何破解?怎样领着学生走进生命深处,与自身体验相融…… 诸多问号,依旧悬在心头。想来,教师自己摸不透严文井的心思,是难带着学生往生命深处多走一步的。

        他的课,照旧是开门见山。“这篇关于生命思索的文章究竟在写什么?大家先轻声读一读。” 整体感知是走进文本的基石,切入口要浅,这是教学的常识。“接下来请放声朗读,画出你觉得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句子。” 再读时,已在引导学生关注 “特殊句子”,为理解作者的整体构思铺路,步子始终贴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试着从每一段挑一个极关键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前两步的铺垫如细流归海,学生的思维自然从点漫向面。“这四五个句子,若改成两句来表达,文章在说什么?”“若只用课文里一句话代替,你觉得哪句最合宜?” 若说前几个环节是提取与梳理,这两步便是在慢慢聚焦 “生命的本质”,也让学生更懂作者的用意。他如莲在池,不动声色间,已将学生的思绪引向文本深处。

        “同学们,这课上到这儿,是不是觉得有点特别,又有点难?知道为什么吗?它和我们读过的其他散文有什么不同?” 哲理散文的特质,从不是直接告知,而是领着学生在比较中自己琢磨。“我们看看后面阅读提示第一段,一起来读一读。”“文中哪个批注有‘哲理’二字?在第几处?你读出了怎样的哲理?”…… 善用 “阅读提示和批注” 是他一贯的法子,也是自读课文的阅读密钥。“能仿照这个批注,说说‘什么富有哲理’吗?”“若不用‘小草、小牛犊’,换生活中其他自然物或现象,你会换成什么?除了小草、小牛犊,还从哪些生命现象里看出‘生命是永久的’?” 学生在 “读与说” 中拆解哲理的形象,在相互点评中加深对生命哲思的理解。

      “这虽是哲理散文,却也有散文的特质 —— 以情动人。” 在体会过哲理性与议论性后,他将焦点转向 “情感”。“文中有好多感叹号,我们一起读一读……”“整篇有 5 个感叹号,若再添一个,你觉得该加在哪句?” 标点是语言的另一种表情,藏着作者的心事、情感与理性。抓住感叹号体会情感,是在悄悄播撒热爱生命的种子。这情感与生命价值观,从不是学生口号式的呼喊,也不是教师自我感动的渲染,而该像农民浇地般,慢慢流淌,自然生长,沉潜在语言深处。

      “作者用深沉的句号收尾,留了太多思考。其实是在说,生命的永久不仅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 若个体能创造不朽,即便生命有限,也是永久的。一起来读最后一句,预备起:‘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仍是 “肖式结课”,读最经典的句子,带着思考走出课堂,余音绕梁,久久不散。

        他永远不慌不忙。学生答不上来,他就静静等,握着话筒,目光望向远处,空气里漫着静谧的暖意,像深水无声,却藏着让思维生长的暗流。他总让学生一遍遍读,读到句子发了热,再轻轻追问一句,人就忽然懂了。评语来得也巧,像指尖轻碰水面,一圈圈涟漪便荡进学生心里,“来看看这个小牛犊,你来说,你选第几段?”“同学们,这就是生命的哲理,所以哲理在具体的形象中,哲理在深刻的议论中,有些东西我们需要一定的岁月去消化,不着急。”温暖,理性,深刻,像《永久的生命》本身。

      我忽然记起,他教《一滴水经过丽江》时,让学生结合课文解读阅读提示里的 “独具一格”。无独有偶,《回忆鲁迅先生》的 “阅读提示” 里也用 “独具一格” 这个词解读此文,我试着把这个词作为关键词,课堂上竟有意外收获。他教《溜索》时,以旁批为航标叩问小说特质,这份智慧如春雨,悄悄落在我教《昆明的雨》的课堂里 —— 用阅读提示串起散文的魂,竟有意外收获。

        他总说,自读课文就得用教材里的预习提示,还有那些边边角角的旁批。学生读一遍,他问一句,慢慢就往文本深处钻了。他的课看着简单,细想却深;听着浅显,咂摸起来又厚重。就在这深深浅浅里,他追着语文最好的模样,追着心里的课堂,也追着独一份的自己。

        人人都赞叹他课上得好,佩服他的从容与透彻,却学不来。他的课像没什么技巧,偏又藏着太多匠心。“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抵就是这般。在繁复的文本里,他总能精巧地拎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串成链条,让学生多读几遍,多问几句,语文最美的模样就清清楚楚地显出来了。

      台上的他,像池里的莲,只能远远望着,不敢随便靠近。心里像一汪静湖,水深得看不透,让人只敢好好欣赏,不敢冒冒失失往前凑。他似乎不爱说话,低调,内敛,却不妨碍在我们这些教书人心里,近乎成了 “神”。“静水深流”,说的大抵就是他吧。

      他的世界似乎很小,只能盛得下几个人:曾在煤窑挖煤的父亲,他一直敬着的老师钱梦龙,和他一样有才气的儿子,还有他自己。他的世界似乎很大,把所有热爱语文的人都聚拢在一起,沉醉于他的课、他的文、他的人。

        仰慕一个人,有时就想安安静静看着,没勇气往前靠。想起去年在青岛,我和朋友攒了半天劲,才敢站到他两边合影。那张照片至今躺在手机相册里,从没发过朋友圈 —— 我只想把这份好,这份盼头,这份仰望,细细收在记忆深处。就像那池莲,不必凑近,只需记得风过处,水面荡开的涟漪 —— 那是他教给我们的,语文最本真的模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